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 沈少兰
党的十九大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纵观历史、展望未来,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宏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的政治宣言,是开启新征程的冲锋号角,是续写新篇章的行动纲领。
这次大会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九大精神对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十九大精神为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1.要强化政治意识
高校科研工作者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需要强化政治意识、突出政治属性、善于从政治上考虑问题。高校科研工作者都要增强角色意识和政治担当,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真正爱党、忧党、兴党、护党,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2.要强化使命意识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当今时代,守初心担使命,无论是政治过硬、理论自觉,还是作风优良、本领高强最终都要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上,体现在建功立业上。每个人都应该紧紧抓住这样的难得机遇,做出不辜负这个时代、不辜负党期待的成绩来。我们要围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和学术探讨。
3.要强化全局意识
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理论成就,就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新时代加强和改进科研工作,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才能明确主攻方向、把握着力重点、提升科研的作用和价值。要潜心研究、崇尚精品,坚守学术诚信标准,坚持质量标准,及时优质地完成好规划课题任务,同时还需要团结协作,各位同志、各个方面相互协调配合,我们都要以任务为中心,主动配合、相互补台。
4. 要强化问题意识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宣传思想有纪律,在公开发表论文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主动权。要坚持人民立场,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想问题、谋对策,使科研更加贴近和满足人民需求。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学术研究在加强学术国际化对话的过程中,也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武汉故事。
二、用新发展理念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
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新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首先,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与创新。它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力于适时解决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问题”,是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与时代特征紧密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在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凝练出的发展新内涵;其次,更加凸显出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就是人的现代化,目的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使广大民众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红利所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感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最后,为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开出“中国药方”。中国所取得的成功实践经验表明,新发展理念为世界其他经济体发展提供了原创性的“示范样本”,具有很强借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们应以新的发展理念来认识、把握和提升高校科研水平。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要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
其中,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薄弱环节。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科技人才的培养,重大科技项目的建设,重大科研问题的破解,重大科学技术的创新,为我国的科技创新,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用新发展理念,特别是创新理念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其中,科研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三、以十九大精神统领武汉研究院科研工作,提升智库建设水平
十九大为武汉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智库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新的要求、新的理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武汉研究院的科研工作应紧紧抓住“新发展理念”这一核心需求,不断产出好成果、大成果、重要影响力成果,提升智库建设水平。
一是不断提升开放性课题管理水平。紧紧抓住“武汉研究”的重点,将开放性课题的资助重心转移到与武汉相关的研究中,主要支持对策性、政策性、建议性的与武汉现实问题紧密相关的研究方向、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
二是持续开展特色研究,形成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武汉研究院最大的特色就是“武汉”,故而其研究应紧紧抓住“武汉学”这一核心理念,在继续开展《武汉企业发展蓝皮书》《武汉文库》《武汉保卫战史事长编》《武汉保卫战史料长编》等研究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武汉学研究》期刊和“武汉学研究论坛”这两大平台,提升武汉学研究的深度和影响力。
三是以地方政府需求为导向,做好政府决策咨询。继续与市人大、市发改委、市党史研究室、市社科联、市房管局及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等单位神父合作,同时开辟新的合作单位和合作领域。继续发布《武汉研究·专家观点》以武汉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为主要呈送对象,通过针对性的对策研究及直通车呈报形式,为武汉市的决策提供服务,提高研究院影响力。
四是发挥大数据作用,建设武汉学研究平台。以正在进行的“武汉历史文化数据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大数据平台作用,打造集展示、储存、研究于一体的武汉学研究数据平台,将其建设成武汉研究院智库建设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