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伟大历程
美术学院党总支 王德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中华大地发生感天动地的伟大变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同时开启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的伟大进程。40年来,我国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全国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第一阶段:1978年-1985年。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改革,首先是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即以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取代人民公社的集体经营制度。这种土地制度的变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与此同时,在农村进行的农产品价格逐步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多项改革,也为解决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打开了出路。
第二阶段:1986年-1993年。为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中国政府自1986年起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成立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制定专门的优惠政策,并对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进行彻底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方针。自此,中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中国的扶贫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三阶段:1994年-2000年。以1994年3月《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公布实施为标志,中国的扶贫开发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七年左右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
第四阶段:2001年-2010年。中国政府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至2010年)”。在纲要里确定了这个阶段的扶贫目标和任务,也出台了一些在今天看来是非常关键的扶贫开发措施。第一就是整村推进开发扶贫,第二是农业产业化开发扶贫,第三是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第四是移民扶贫或叫异地安置扶贫。
第五阶段:2011年-2020年。2011年至2020年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进行决策部署,确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建立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机制,开展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选派驻村工作队,加强扶贫一线工作力量,加大扶贫投入,强化政策举措,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保障,我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
这几年,贫困地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0多万公里,解决了1400多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700多万贫困农户危房,对870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为1300万贫困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5200亿元,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71%的自然村通了宽带,完成9.7万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任务,累计救治420多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在生态扶贫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五年累计减贫6853万人,连续保持每年1000万人以上的减贫规模,创造了中国扶贫史上的最好成绩。到今年底,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减少80%以上,贫困村将退出60%以上,贫困县将摘帽50%左右,续写了中国扶贫故事的新篇章。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具有以下新的时代特征。
当前,中国还有3000多万现行标准的贫困人口,还有一些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发生率较高,脱贫难度很大。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社会主要矛盾。如果说“全面小康与中国梦相互激荡,凝聚为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那么,扶贫、脱贫则是全面小康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应该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标志性的指标是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完成这一任务,需要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战,需要各级扶贫主体组织推动,需要社会各方面真心帮扶,需要不断改革创新扶贫机制和扶贫方式。”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们已下定决心,坚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