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学习心得
期刊社 顿祖纯
校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于4月27日、5月4日、11日举办了连续三个星期五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专家们从不同侧面,理论联系实际地解读了十九大报告,收获良多。下面就5月4日梁传杰的“落实十九大精神,加快高校‘双一流’建设”报告,结合学院目前的“双一流”建设情况,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对期刊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必须深刻思考新时代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达到转型升级,首先必须厘清有些关键概念,尤其是学校管理者,不能做“是”与“非”的简单判断,而是从事关学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谨言慎思,运筹帷幄。
一、学科与专业
学科和专业是一所学校办学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两个基本概念。
关于学科,一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二是教学科目的简称,亦即科目。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国家标准GB/T13735-92依据学科研究的对象、特征、方法、目的、目标等五个方面对学科进行分类,并下设一、二、三级学科,其中一级学科58个。
关于专业,指“高等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和分类状况而划分的专业门类”。专业主要按学科门类划分,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共有249种。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其考量的指标是科研成果。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它的考量指标人才培养质量。
显然,学科与专业并存于高校始终,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同时,学科与专业之间又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征。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取决于该高校的学科和专业同步发展水平,两者不可偏废,尤其是学科、专业发展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不突出的高校,管理者常常在“无从下手”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犯以一概全的错误。
二、错位竞争,创特色一流
“一流”的概念除了办学的软、硬件条件外,依据现有条件寻求异质化发展,走学科专业特色建设也可以“入流”。
事实也是如此,地方院校只有与省属院校错位,避免同质化发展,同时积极开拓本土资源,在特色和优势上下功夫,才有可能具备更大的办学竞争力。如果始终以追随者的姿态,受制于各种评价,缺少长远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卧薪尝胆,砥砺前行的刻苦精神,只会狂躁地徘徊“双一流”建设的入口,很难有所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个讲话对外国语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学院围绕“三性”人才培养,突出语言工具性,为武汉通向世界搭建桥梁,扎实推进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专业相关国家进行互利合作;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专业竞争力和影响力在省内同类院校、相同专业大为增强,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人士的认可。
三、开门办学,创国际合作一流
国际化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我校以其独有的语言优势,在服务于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服务于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种多元文化交流需要“请进来”“走出去”战略并行,并且不同于学生短期交流,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国际化进程实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等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的国际化,从而最终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我校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在国际合作办学方面特色明显,基本实现了中外双毕业证、互派教师授课、本硕连读的合作办学框架。下一步我们将注重语言的研究功能,为本学科和学校其它学科发展寻求理论上的借鉴和研究上的支持,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共同参与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逐步树立“大学科”建设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