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求 新机遇 新挑战 砥砺前行 谱写江大科研工作新篇章

发布者:李慧中发布时间:2018-12-04浏览次数:1629


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

砥砺前行谱写江大科研工作新篇章

江汉大学科研处


2018年1月,湖北省教育厅下文公布江汉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进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科研水平提升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具备一流的科研,才能支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

一、“双一流”建设给学校科研工作带来新要求、新机遇、新挑战

抓住国家、湖北省建设“双一流”的历史机遇,乘势而上,全面提升我校科研水平,这对学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要求。要夯实科研基础、形成科研特色,在全面提升科研水平的基础上,有重点、有突破地实现科研创新,要以高水平的原创性研究为出发点,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核心,以点带面,积极发展新兴交叉研究,要立足国家、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努力开拓学校地方性大学的特色。

以绩效为杠杆、鼓励公平竞争是“双一流”建的一项重要原则对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带来的新机遇。把争创一流的目光由重点高校拓展到了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将构建自由开放的竞争秩序,充分认可了地方高校的潜力和可能。这为我校通过“双一流”建设实现科研水平跨越展创造了广泛公平性。通过“双一流”建设,学校将获得更多的经费支持,这必将为我校科研水平的提升提供新的发展动力,可以促进科研工作重心的转移,改变以往科研工作粗放式增长的形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从而促使科研水平的提升。

“双一流”建设打破身份壁垒,引入竞争机制,加剧了学校、学科之间的资源竞争,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对学校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带来新的挑战在科学研究方面,我校在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整体实力与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还有很大差距,科技人才队伍的梯队结构不完善,基础研究的实力不够强大,高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与水平不高,对学校进一步提升科研水平带来新的挑战。

二、认清形势,找准“双一流”建设任务和目标

(一)创建一流科研平台

瞄准全国乃至全球最高标杆,对接湖北、武汉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通过协同、联合、引进、整合各种校内外资源,以现有创新团队和校级、市级科研平台为基础,凝炼学科特色,努力新增若干个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新的科研平台。以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基础,探索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实现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突破,力争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

(二)打造一流科研团队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前沿,结合学校学科建设情况,选择积累深厚、优势突出的学科,通过有效政策引导,引进全日制的科研领军人物和科研团队,整合平台、团队、学科力量,重点投入扶持,建设若干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和优势的前沿科学研究团队。

(三)培育一流科研项目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家计划、服务重大需求,立足高水平学术成果和区域发展科技需求,进一步提升学校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对标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高层次项目要求,在校内先行培育,力争实现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基金重大项目等高层次项目突破。

(四)产出一流科研成果

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移与产业化链条,使学校成为武汉城市创新驱动的资源地之一,“协同创新”助推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深度转型,加大与协同企业开展应用技术和创新技术的合作,解决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产出一批有原创性、有前瞻性、有影响力、有特色的标志性成果。

  1. 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

要立足武汉,放眼湖北,瞄准新技术和创意产业,建设新型高校智库和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学科高地,完善以市场化运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转化创新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三、砥砺前行,谱写江大科研工作新篇章

(一)创新科研管理体系

在科研管理方面,努力探索流动开放的人员聘用机制,营造有利于教师潜心研究的环境。在建立国家重大项目定向组织模式方面、在形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实学院(科研机构)科研管理职责,给学院(科研机构)相应的人员使用、经费管理的自主权。建立专岗、专职的科研秘书队伍,强化、落实学院(研究机构)在科研过程中的服务、管理职能。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为科研人员提供全过程专业化服务,让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科学研究。为学科聘用科研助理、实验助理等,为科研人员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更好地保障学科的日常管理和科研环境的运作。

(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

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激励政策,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和同行专家作用,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加大对不同类型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对ESI高被引论文等核心关键指标进行单独奖励。改进学院科研考核评价标准,向“科研水平提升工程”、“服务双一流”靠拢,将双一流建设中所确定的高级别论文、高级别项目、高级别奖项、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等指标纳入学院考核评价体系,对学院形成制约与激励。落实对承担重大项目、实现重要成果转化、建设国家重点基地/平台的鼓励政策,推动评价结果与资源配置相关联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体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三)统筹科研平台建设与管理

建设好已有的省部级科研平台,重视校级科研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开展国家级科研平台培育,以现有省部级科研平台为基础,探索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多学科协同攻关的组织模式,申请,产出具有重大价值的科研成果,培育国家级科研平台。开展省部级科研平台培育以现有创新团队和校级科研平台为基础,产出具有较大价值的科研成果,努力新增若干个省部级以上基地、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新的科研平台。

完善科研布局和引导机制,建立一批多学科交叉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和机构,集中资源,重点投入,围绕分析测试、大数据等,打造若干个先进的实验支撑公共平台速提升学校公共研究能力和水平。统筹整合现有各类学科创新平台(基地),建立健全开放共享的体制机制,更好的开展学科交叉,通过跨学科、跨高校、跨系统、跨地区的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工作机制和氛围。

(四)强化科研成果的培育

深化以科研团队为基础的组织创新,加强重大项目和人才团队的培育力度以及示范带动作用。依托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开展高层次科研项目培育,通过资助,凝聚方向、打造团队、完善研究,争取承接国家级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

启动高水平成果培育项目。开展“一流成果引导”,培育经典之作、传世之作,推进重大文化工程建设。对成果评价、成果推广应用给予资助,大力培育、孵化科技成果。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技术成果进行提炼、整合、集成,冲击国家级奖项。开展优秀研究成果的后期资助,立足一流学科建设,围绕化学工程与材料等学科前沿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对具有先进性的基础研究、原创性的理论研究、突显现实意义的应用研究给予后期资助。瞄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热点突出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建设独具特色的新型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