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原来这一带渗水严重,你们支援我们修了这片护沟后,水土保质好得多,底下垒了泥,可以养殖小龙虾。”4月26日,湖泗镇大屋陈村村委会的陈家斌站在帮扶共建的水塘前向我校党委书记谭仁杰表示由衷的感谢。大屋陈村是我校“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的3个对口单位之一。 当天,校党委书记谭仁杰和副校长周建民,在党委组织部、人事处、科研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的陪同下,带领生科院院长陈禅友教授、该院农作物专家王晓明教授,走访了我校 “三万”活动对口驻点的山坡乡建设村、丰收村和湖泗镇大屋陈村的40户特困农户,给他们送去了食用油、大米等生活物资。校领导还慰问了派驻这三个村的我校副处以上干部10余人,并和帮扶共建了十年的湖泗镇大屋陈村村委会的干部们进行了座谈。 校党委书记谭仁杰在座谈会上,就提高集体经济增长,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认真调研可行性项目,兼顾本地生态及经济效益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谭书记强调,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正视社会保障、城乡差异等实际问题,因地制宜,切实为农民办实事。作为对口帮扶共建的单位,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在农业科技和思想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若有需要,在方案可行的情况下,也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生科院院长陈禅友教授等两位农业技术专家也向大屋陈村的村干部们指导了村民在种植方面的技术问题,并就苗圃种植项目的帮扶事宜进行了讨论。 据悉,自湖北省“三万”活动启动以来,我校党委一直高度重视,提出借“三万”活动“转变机关作风,锻炼干部素质,让农民得到实惠”。目前,我校已有三批45岁以下处级干部下派,仅丰收村就已完成了136户的入户调查,除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户外,我校下农村干部的足迹踏遍了家家户户。 作为武汉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我校也一直致力于为武汉市的发展服务。其中,对市郊农村的帮扶工作也是我校的重点工作之一。早在2001年,校党委就和湖泗镇大屋陈村建立了结对帮扶,对口支援的关系。10年来,不仅定期派干部到该村驻点帮扶,还派农业专家、专业医护人员、优秀青年教师给该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和义诊、义教服务。并援建了水库、自来水管道改水和水塘护沟等公益项目,切实为农民办实事。 又讯 4月26日当天,校党委统战部、附属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和卫生技术学院也联合行动,召集以校民革党员、农工党党员为技术骨干的22人医疗队赴江夏区山坡乡建设村开展了义诊活动,当日共开出处方笺200余张,发放药品近4000元,受到了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陈敏英/文 刘红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