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杨光敏
党的十九大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盛会。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报告,高举旗帜、高屋建瓴,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方位、新思想、新判断、新方略、新部署,是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略,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时代党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只有学习好领会好十九大精神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十九大精神为思想指导,才能在实践中真正贯彻好十九大精神。当前高等学校要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精神,最具紧迫感的任务就是要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双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加强对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领会。
自觉地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自觉地将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位,要教育引领教职工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加强对国家对教育工作总体规划和部署的理解领悟。
建 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部分。实施“双一流”建设目的,是为了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有实力强大的现代化科技教育做支撑。要让全体教职工明确“双一流”建设的意义,并主动投身到学校双一流建设中来。
推进“双一流”建设,要加强对“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研究和实践。
“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任务。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根本原则,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责任制,落实一岗双责,切实办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落实“四个服务”要求。高校办学必须坚持“四个服务”,即:坚持为人民服务,坚持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坚持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坚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新时代对高校办学方向的新要求,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对照四个服务的要求,具体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一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理念,把师生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把师生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各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切切实解决好师生反映的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二是要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内部体制机制,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动力,创新办学理念、管理思维和工作举措,积极创新,主动对标,适应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需要。三是要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和规律,在人才队伍建设、专业结构调整、教学模式改革上下功夫,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拓展优势学科,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知名度。四是作为武汉市属高校,始终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积极回应武汉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自觉服务于武汉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
今年初,我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名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努力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对全体江大人来说,就是对十九大精神最好的贯彻落实。
学校建设“双一流”的征程上还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还有不少的硬骨头,我们必须从十九大报告中找到新思路,根据基本方略的总要求,认真领悟其中的核心要义,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认识和能力,转化为推进工作的思路和抓手,才能抓住“双一流”建设的契机实现学校新的发展和新的突破。
在学校双一流建设工作中招就处也应积极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首先加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研究,逐步建立专业志愿率、就业率与招生计划、专业结构、培养模式、教学评估等评价指标与专业动态调整相结合机制,为学校在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等重大决策中,提供最基础的数据分析资料;其次要加强新高考改革对招生工作带来挑战的研判,结合国家宏观调控、学校人才培养需要、新高考制度改革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一步研究招生专业计划和分省来源计划的结构,提高学生专业兴趣、个人专业志向与学校人才培养方向的匹配度,为学校和各专业招到更好的生源;其三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力度。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兼职队伍建设与平台建设,指导学生提高就业技能;做好就业精准帮扶工作,对就业困难、家庭困难、残疾及少数民族的毕业生建档立卡,实施“一生一档一策”动态跟踪管理;积极推进市委市政府“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的实施,鼓励动员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服务武汉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拓展就业市场,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