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义贤 摘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改革观是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富有特色、最具有首创性的贡献。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思想其内涵极其丰富,主要内容: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改革走偏方向也是死路一条;改革是有风险的,但很有希望成功。他既分析了改革开放产生风险的深层原因,又提出了化解和预防各种风险的重要对策。 关键词:邓小平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 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是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也是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富有特色、最具首创性的贡献。邓小平的名字与中国改革始终联系在一起,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如果没有邓小平,我们或许仍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中踌躇徘徊,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改革观,领悟其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对作好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2]这些论述反映出邓小平同志已将改革与中国的命运、与社会主义的命运、与党的命运联系起来,是从规律的层面来揭示改革开放的必然性问题。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邓小平具有深邃的历史视野,善于从历史的角度来把握中国现在发展的情况。他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展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后来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年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3]尽管清初出现过“康乾盛世”,但总的来说,我们与西方国家比较,已开始落后了,只是当时感受不深,一旦西方开始向东方扩张,我们的落后就暴露无遗,落后就要挨打,满清王朝必败无疑,因为人家是用商品经济打自然经济,资本主义制度打封建制度,热兵器打冷兵器,所以,失败是必然的。无数历史事实证明: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进行改革,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同样面临着这种抉择。 邓小平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他善于站在全球的角度,世界的高度来考虑中国的事情。他指出:“现在世界突飞猛进地发展,科技领域更是如此,中国有句成语叫‘日新月异’,真是这种情况。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4]他清醒地看到,战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都很重视科技进步,调整生产关系,使阶级矛盾有了一定缓和,尽管有危机,但没有出现1929至1933年那样的大危机,这与资产阶段的某些改革有一定关系。相反,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前苏联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把稳定看成了目的,把维持现状当成实现稳定的手段,这就使得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因得不到改革而逐步发展到僵化,使党和国家的发展由稳定逐步转化向停滞,甚至走向危机的边缘。当时苏共不但自己不改革,而且还对一些东欧国家的改革进行压制。邓小平由此得到结论,现在再不实行改革,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习惯慎密的战略思维。这与他长期处在重要领导岗位和“三落三起”的传奇经历有重要关系,而且,同毛泽东一样,邓小平的思维活动也具有开放、客观、多维、系统、创新、超前、实践、综合等特质。毛泽东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在此前提下,邓小平晚年又一直在思索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马克思主义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这是又一个历史的结论。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这个问题。”[5]改革就是要回答和破解“邓小平之问”,这一历史性课题。 邓小平具有强烈的未来意识。邓小平思考中国的改革,不只限于考虑当前的需要,更主要是考虑到未来发展的需要。比如,谈到军队的改革,他提出:“要认真学习现代化战争知识,学习诸军兵种联合作战……都要懂得现代化战争。”[6]谈到干部队伍建设他提出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甚至尖锐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不搞,让老人、病人挡住比较年轻、有干劲、有能力的人的路,不只是四个现代化没有希望,甚至于要涉及到亡党亡国的问题,可能要亡党亡国。”[7]谈到教育改革,他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8]他还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是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见,改革是面向未来的。 二、 改革走偏方向,也是死路一条 关于改革的道路和方向,邓小平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9]“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这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10]什么方向才是社会主义方向呢?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2]怎样才能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呢?邓小平认为,可以让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共同富裕与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目的与手段、原则与方法、目标与步骤的辩证统一。 邓小平强调改革不能走邪路,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始终如一的、毫不动摇的。这是因为:首先,邓小平是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从来就未受到过其它思想的侵入,一直就是相当共产主义的。”[13]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这种信念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既使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空前低潮的时候,这种信念也未动摇过。他在南方讲话中就曾斩钉截铁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总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14]“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15]所以,邓小平反复强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 第二,邓小平是中国人民的忠诚儿子。他多次发自肺腑地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所做的事,无非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愿望。”“作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和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奋斗了几十年的老党员和老公民,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16]于是,邓小平在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中,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人民的儿子,他必然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要消灭贫穷。”[17]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相对应,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他把共同富裕称作“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这样就把“共同富裕”引入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第三,邓小平看到了“左”和“右”都“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就是走老路,“右”就是走邪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两种思潮“都是违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都是妨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前进的,”[18]于是邓小平反复强调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而不选择资本主义道路,这是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的。“道理很简单,中国十亿人民,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19]“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0]对于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思潮 ,邓小平讲话最早、最多、最坚决、也最深刻。苏联剧变的事实也证明,走邪路将付出巨大代价,像前苏联就遭遇了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巨大历史灾难。亡党亡国的命运是悲惨的。苏联部长会议原主席尼、伊、雷日科夫在其新著《大国悲剧》中说:“苏联解体后,苏联统一经济空间、国民经济和科学的破坏,产生了近千万的失业大军”,且“1998年的失业人口超过2500万”;“比较幸运的20%居民身上,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国民总收入,而收入的主要部分,则为200-300个家庭据为己有,他们攫取了国家财富的绝大部分,同时也攫取了国家的权力。”1994年、著名作家、前持不同政见者马克西莫夫讲得更深刻:“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对现在发生的一切感到如此痛心”,自己的祖国被糟蹋成这个样子,好像“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母亲被强奸一样。再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了”。[21] 三、 改革是有风险的,但很有希望成功 既然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革命就必然伴随着风险。邓小平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看到了改革充满了风险,他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须做的事,尽管是有风险的事。“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22]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步子放大些有利,当然步子大风险也就大。 改革开放之所以充满风险,这是因为,首先,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情况之复杂,工作之艰难,远远超过历史的任何一次革命。它涉及到各方面利益关系的调整,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化,也无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尽管我们的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和改革方案都经过精心策划、充分论证,但改革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不确定因素,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矛盾,而且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天衣无缝、一点纰漏都没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改革不可能没有风险。 右和“左”的干扰也会给改革带来风险。右的思潮主要是指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指出:自由化的思想前几年有,现在也有。不仅社会上有,我们共产党内也有。自由化思潮一旦发展,我们的事业就会冲乱。“在我们的国家,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统一不起来了。不是同台湾的统一问题,而是大陆内部的统一问题。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内部就成了一个乱的社会,不是一个安定的社会,什么建设都搞不成了。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则的问题。”[23]他还提出: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要反二十年,现在看起来还不止二十年。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特区搞建设,花了十几年才有这个样子,垮起来可是一夜之间啊。垮起来容易,建设就很难。在苗头出现时不注意,就会出事。关于“左”的危害,邓小平指出:“‘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的东西,一下子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24] 国际局势的变化也可能给我国改革开放带来一定的风险。邓小平指出:发达国家对我们戒心更大。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友好往来。朋友还要交,但心中要有数。“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东欧的事情对我们来说并不感到意处,迟早要出现的。东欧的问题首先出在内部。西方国家对中国也是一样,他们不喜欢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25]应当看到,西方敌对势力是不愿意看到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是不愿意看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更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于是,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的手法也是不断翻新的。由过去的“两化”,即西化和分化,后来又增加了“四化”,即:淡化、腐化、丑化、溶化;现在,又增添了“封堵”、“围堵”、“再平衡”等手法,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的风险和考验比过去更为严峻。 面对各种风险和考验,邓小平的坚定回答是:“我们的改革有很大的风险,但很有希望成功。”[26]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既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 关于如何预防和化解风险,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重要对策。第一,“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我们是一个大国,只要我们的领导很稳固又很坚定,那末谁也拿中国没有办法。”[27]他反复交代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在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28]第二,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许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29]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活动,是产生和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的深厚基础。邓小平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人民利益作为价值判断的最高标准。第三,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只有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主义中国。“稳定压倒一切,人民民主专政不能丢。”“马克思说,阶级斗争可不是他的发现,他的理论最实质的一条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阶级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本身的力量在一个相当长时期肯定弱于资本主义,不靠专政就抵制不住资本主义的进攻。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我们叫人民民主专政。在四个坚持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条不低于其他三条,理论上讲清楚这个道理是必要的。”[30]第四,“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31]第五,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改革开放还要讲,我们的党还要讲几十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进则退,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才能够保证本世纪内达到小康水平,而且在下个世纪更好地前进。”[32]第六,在国际上“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绝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因为你软了人家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我们怕什么?战争我们并不怕。我们分析世界大战打不起来,真打起来也不怕。谁敢打我们,他们进得来出不去。中国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丰富经验,打垮了侵略者我们再来建设。”[33]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70页。 [2]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0页。 [3] 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页。 [4] 邓小平:《改革的步子要加快》(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5] 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6] 邓小平:《军队要把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1977年8月23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2页。 [7] 邓小平:《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1982年1月13日)《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6-397页。 [8] 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页。 [9] 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42页。 [10]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138页。 [11] 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111页。 [12] 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64页。 [13]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14]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82页。 [15] 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16] 王炳林、金钊:《邓小平精神》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版第34~35页。 [17] 邓小平:《政治上发展民主、经济上实行改革》《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6页。 [18] 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版第166页。 [19] 邓小平:《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页。 [20] 邓小平:《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页。 [21] 李慎明《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2页。 [22] 邓小平:《拿事实说话》《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版第154页。 [23] 邓小平:《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125页。 [24]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75页。 [25] 邓小平:《坚持社会主义、防止和平演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4~345页。 [26]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保持生产的较好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页。 [27] 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版第318页。 [28]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80~381页。 [29] 邓小平:《总结过去是为了开辟未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2页。 [30] 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64~265页。 [31]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377~378页。 [32] 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中保持生产的较好发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8页。 [33] 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993年版第320页. 作者工作单位:武汉延安精神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