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先进教育理念 培养创造型应用性人才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14-12-01浏览次数:1404

 

 生命科学学院 陈禅友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认真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仅教育界都在思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国人民都十分关注教育事业的发展。现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就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培养创造型应用性人才,谈几点学习体会。

1、树立和践行先进教育理念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关乎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性工程,教育部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同时强调“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一所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既来源于办学实践,同时也是引领其成为一流大学的思想指针。无论大学的办学历史长短,只要它能够审时度势,提出了与时代脉动相一致的教育理念,而且能够根据校情践行其教育理念,就会走向成功。

我们江汉大学有合并组建10年办学实践,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即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大学。我认为,这是切合江汉大学实际的战略决策,也是大有作为的实用教育思想,是关乎学校全局、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只要在制定政策时,一以贯之地坚持这种教育理念,在工作实际中,脚踏实地地贯穿这种教育理念,并不断赋予它更加丰富和符合时代脉动的内涵。我们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一定会促成江汉大学早日腾飞,从湖北省地方高校登上国内高校的舞台。

教育部意见指出,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注重教学质量和特色是我们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处理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我的理解是没有一定规模难以说明质量,没有质量就没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高校大扩招实际结果是规模扩张过快,影响了质量。现在,我们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就是要把质量摆在第一位,努力打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

2、多途径造就杰出师资队伍

“实用教育”需要一流的教师,无论是学术水平、实际技术能力,还是道德水准对教师都有很高的要求。多途径造就杰出师资对我校腾飞尤为关键,主要办法有:自主学习;开展科学实验和研究;与企业联合开发;继续学习;学术访问;引进新人员等。

教育部意见要求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如,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等基层教学组织,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加大培养和引进领军人物、优秀团队的力度,积极参与千人计划,实施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教师教育创新平台项目和建立教授、副教授学术休假制度。

教授群体的形成和作用的发挥是高校成长的关键。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术顶端构想导致了其腾飞,最惊人的是导致了硅谷的形成。这种经验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其实质是人才观和学科优先选择的问题。他们制定的在教师引进上的高门槛制度和刺激教师积极性的报酬制度,既吸引了高端人才,也使教师感受压力和光荣,既从物质上鼓励顶尖人才,也让优秀人才增强团队共同目标意识和责任感,学校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人地位和权利。教师自强不息,自己感到不取得学术成就、不取得技术成果就无法拿到高薪水,不认真教学就会被淘汰,不做出成绩和贡献就无颜面继续呆在岗位上。我认为,对教师而言,这是一种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机制。他们还有一个终身教授制度,让教授安心工作,无后顾之忧。这些经验可资我们借鉴。

3、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几乎没有哪所高校没有这样的提法,差异主要体现在做法和实际效果方面。

首先,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新能力?简言之,创新就是使事物发生有价值的改变,而不是指仅仅花样的翻新,求变的意识、过程和程度衡量出创新能力,它是主体、目标、过程和效果的统一。要创新就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哗众取宠。创新和按部就班不矛盾,不能把创新和不遵守规矩混为一谈。

其次是如何创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该是多元化的,开拓精神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通过教育使创造力成为大学毕业生的重要素质至关重要。首先是培养计划的多元化和选修课程的多科性,鼓励跨学科选修学分,以促进文理渗透和学科交融;其次是在课堂上增强教学的研究性,如案例分析,教室墙壁大部分区域都可以成为黑板,随时分组讨论和写出自己的观点,再做阐述和讨论,教师欢迎所有学生的任何观点,最后做出点评;还有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通过实验研究使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对失败的容忍度;兴趣小组讨论,既有利于讨论学术问题,拓展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协作和团队精神;资助学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表现。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小班教学和“斯坦福入门学习计划”对我们一年级工程和学分制实施有重要启示作用。他们始终坚持小班教学,随处可看装备优良的各式各样教室,小教室甚至小小教室也有很大比例,既是上课之地,更是学生小组讨论的地方。这与我们的教室类型结构很不一样,我认为其更利于创新性教育、学生个性培养和发挥,从教学设施上贯彻“实用教育”的理念,在实行学分制的条件下,教室类型结构改变势在必行,必须留足学生自习和小班(组)讨论的空间。

学生道德水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我们肩负的历史重任,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有针对性地开展,反对说教式的教育,强调身教重于言教,寓教于乐。无论就业形势怎么变化,创业精神都是必备的。斯坦福大学的创业网站很有特色。我们完全可以建立类似网站,教导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成为实业家。把校友的创业和在校生的创业链接起来,把学生自身成才同社会责任感联系起来。

4、改进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方式

教育部意见要求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看来,如何评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是全国的共性问题。并指出,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实验教学教师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情况。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是主要做法,同时我们也必须重视社会评价。

在斯坦福大学,评价教师主要方式也是教师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他们非常强调诚信和互信,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使教师团队成长,不能融入教师团队者应该自我反省。还非常重视社会评价,增加竞争压力,并变压力为动力。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在于倡导优秀走向卓越,鼓励先进成为优秀,督促一般再上台阶,帮助后进改进教学甚至主动弃教。结果当然也是衡量教师学术水平和晋升职称等的重要依据。

考核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考核制度肯定得坚持。但是考核方式可以多样,考核次数和指标宜少不宜多,宜硬不宜软,还应提倡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而言,试卷考核尤其是闭卷考核不是唯一方式,应该提倡开卷考试、面试、小组讨论式、会议座谈式、学术报告式、课程论文和实际工作能力考评等多种方式。考试无人监视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主要靠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我觉得试卷的质量很有讲究,它也是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导向。我注意到我们不少试卷考题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多,自主发挥的少。师生互动既在课堂上,也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等信息系统。

5、加大开放创新力度 

    教育部意见要求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高校参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参与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改革试点,引导高校和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

    处于成长阶段的江汉大学迫切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充分利用好武汉市的区位和产业优势,利用好国家在武汉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条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合作等多种方式加大开放创新力度,推进江汉大学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选择;鼓励冒尖,鼓励挑战权威和实际难题,更应该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下工厂、到企业锻炼,成为双师型的教师;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和创业工作,把学生作为科研和开发的生力军和传承者,学生的科研和创业即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更将会赢得学校的声誉和实际利益回报。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江汉大学多学科的优势,形成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组团实行自主创新。当前,建议建设好以省部级科技平台为纽带的学科群,使现代工业、都市农业、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区域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若干重大问题成为学术研究主攻方向。继续加快开放式办学的步伐,使学校与区、企业及相关部门的科技和教育合作取得更大的实效。

6、发扬武汉精神,不断追求卓越

    我们是武汉市的大学,“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是推动我们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既要看到江汉大学办学历史短,基础较差,层次不高,知名度不高的现实,也要看到我们近几年快速发展的实际,以增强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追求一流为神圣使命的信心和气魄。国内外众多大学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学校领导的英明决策、具重大应用前景的优势学科领域、务实的知名教授、勤奋的精英学生、学校与企业的结合和自由的校风等事关学校兴衰成败。

信心成就未来,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还必须在充分认识自己的基础上,力戒功利化,强化保障措施。例如:校园设施和功能的完善、校园信息化、勤工助学制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科研基地或园区建设和强有力的财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