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体会 图书馆 张黎明 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同志将中华民族的复兴概括为“中国梦”,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后续一系列的会议文件和讲话中,我们看到党中央清晰地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梦”的重要构成要素,进而开始从文化立国的战略高度推进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惠民工程。 一、关于文化的界定 文化(culture)是一个广泛而抽象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可以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据称,有关 “文化” 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 1.关于文化界定之广义与狭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界定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文化是阶级斗争的武器。一定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一不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广义的文化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物态文化层,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二是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政治法律制度、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活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四是精神(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长期蕴育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精神文化层可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层次。 狭义的界定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精神(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文化特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法律、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1989年版) 2.关于文化界定之学说 经典说。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一切的能力与习惯”。提出了狭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即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现象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因人类长期的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生命说。文化是一种生命现象。文化不属人类所独有,我们应该以更开放和更宽容的态度解读文化。文化是生命衍生的具有人文意味或生命意味的现象,是与生俱来的。许多生命的言语或行为都有着先天的文化属性,我们也许为示人之高贵而从来只愿称其为本能。(李二和《舟船的起源》) 3.关于文化的分类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 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Hammerly(1982)把文化分为信息文化、行为文化和成就文化。信息文化指一般受教育者所掌握的关于社会、地理、历史、等知识。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观等,它是成功交际最重要的因素。成就文化是指艺术和文学成就,它是传统的文化概念。 4.关于文化的层次 因为文化具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很难将文化给出一个准确的、清晰的分类标准。因此,这些对文化的划分,只是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的,是一种尝试。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观。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 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有些人类学家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 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指习俗、仪式以及包括衣食住行、人际关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 高级文化(High culture),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 深层文化(Deep culture),主要指价值观的美丑定义,时间取向、生活节奏、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与性别、阶层、职业、亲属关系相关的个人角色。 大众文化和高级文化均植根于深层文化,而深层文化的某一概念又以一种习俗或生活方式反映在大众文化中,以一种艺术形式或文学主题反映在高级文化中。 5.小结 文化与啥都沾边,就像空气,无处不在。 任何文化都为生活所用,没有不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了一种生活生存的理论和方式,理念和认知。 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张俊伟《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 二、党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相关意见 第一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里提到:……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十一章标题就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涉及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其要点为: 1.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政府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2.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3.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事业单位组建理事会(引入社会机制)。 4.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中心建设(反向文化渗透或文化输出)。 第十四章“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持续发展的关系。 三、当今我国社会文化建设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们这里的切入角度应为狭义的文化概念。 1. 诚信社会建设 中国社会最为奇特的现象之一是:道理人人懂,就是做不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质;借钱、拿东西后不给钱;盗版、假冒伪劣;可以验证的假资历;承诺不兑现。关于中国的社会信用,学者都认可这个词:“信用危机”。我们身处于一个信用危机的社会之中,在社会还具备一定的宽容度或者叫缓冲能力的情况下,社会尚可维持,但由于这种信用危机具有整体性、全局性特征,社会终将一朝解体!例子:欠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与“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祖先的教诲,在当今社会里的体现越来越淡漠。 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每年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6000亿元。研究机构数据指出:我国企业坏账率为1%~2%,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则为0.25%~0.5%;我国每年签订合同40亿份,履约50%。(李慧.让失信行为无处遁形。《光明日报》 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源何在? 回顾中国的社会进化与社会进化论的中国化进程:清末严复以“天演论”引进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其核心是“物竞”与“天择”,但同时淡化了赫胥黎的伦理学思想。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指出,人类的进化还会受到伦理的制约。斯宾塞的《社会学原理》,强调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如中国的兵法谋略,狭路相逢勇者胜。将这样的局部法则放大到全局来使用,其结果大家看见了:中国近代150年。当维持社会发展方向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金钱至上成为社会的价值主流时,社会的“丛林法则”就只剩下了物竞天择了! 学者翟学伟指出:社会信用的良币与劣币共生,并不意味着市场的好坏,而是预示着人们对一切(道德伦理)已经丧失了判断力,致使面对的现象的好坏界限消失了。社会不会瓦解,也不会健康。社会信用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整个社会进入了判断力丧失的状态。 笔者认为:由于潜意识中遵循道德法则的“超我”的存在,人们其实并不缺乏判断力,而是在完全知晓是非曲直的情况下,其现实中的“自我”依据“丛林法则”做出了对自己最为“有利”的抉择。 国家发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送审稿)近期出台。其重点是:“一套组织系统、两个顶层设计、三大关键举措、四大重点领域、五大推进载体”(略)。 其中的四大重点领域指: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建设。这项工作的关键是: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社会诚信体系,通过拒绝交易形式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 2.阅读问题 互联网、无线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平民化的普及,使得今天的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碎片化或浅呼吸式阅读。 “浅呼吸”式阅读的利与弊 利:随时随地,广泛涉猎,兴趣所致,有针对性,开卷有益 弊:缺乏系统性,有读而少思考,或思考碎片化(缺结构性)、浅表化(缺深度),缺乏前瞻性,易致惰性养成,强化冲动意识与行为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出版41.4005万种图书,共79.25亿本,居世界第一。全国第十次国民阅读调查,18~70周岁人口的阅读率为54.9%,人均4.39本/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北欧国家国民人均读书为24本/年。 下面是一位中国人日本行之偶见,很能说明读书在教育孩子从小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作用。这位同胞在银行排号时,顺手拿起一本儿童绘本,里面是一个小故事:小熊扛着一筐橡子赶路,走累了,看见一把椅子,上面写着“dozo”(您请),就坐下来睡着了;来了一只饥饿的小兔,看到橡子和“dozo”,就吃完了橡子,可这时他一想,我吃光了橡子,下一个人吃啥?于是就采了一筐葡萄放那儿,高高兴兴地走了;又过来一只小狗,吃了葡萄,再采了一筐蘑菇放那儿。原来日本社会就是通过绘本里的小故事、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进行“下一个人”的利他、进而长久利己教育。 大家可以体会到,读书靠趣味的吸引,依赖于以读书带来的快乐为动力(生物法则)和对知识的崇敬、掌握知识以更好地了解世界的渴望。但我们更要意识到文化里所蕴含的社会责任、所具备的社会担当!读书是大学文化里最不可或缺的有机成分,它在建构健康人格的过程中,能够增加读者对历史纵深的认知厚度,拓宽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历史视角,有助于在哲学层面形成科学的方法论。 刘云山同志说:宣传文化单位要激发崇德向善的正能量。正如我们前面所述,“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有的时候,政策、制度所不能做的事,唯有文化能够完成。 3.外来文化的渗透 文化是历史沉淀出的能够标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特点的关于习俗、精神、风貌等意识形态的综合体文化。文化渗透是指外来的(异)文化意识形态,潜移默化、不被察觉的逐渐替代现有的原来的文化意识形态,使之悄然发生变化的过程。 希特勒――英雄? 广东一家饭店的神龛里供奉着希特勒像,年轻的老板说是因为“崇拜希特勒的奋斗精神”。书店里还有以希特勒很酷的正面像做封面、偶像化的书名、猎奇的写作风格(从乞丐到元首)等等无不强烈的吸引着青少年一代。接触过二战史料、文学作品的一代人则不会这样做。纽伦堡审判,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难怪有人说历史就是一位现代的小姑娘,被人任意涂抹与掩饰,已经看不到她的本来面目了。 二战后长大的德国汉学家顾彬说,从中国的文学里看到了不该看到的东西。《狼图腾》,在语言、形式、意识层面在不断地重复纳粹主义式的“血”、“土地”、“强者”等概念,使他联想到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我们的青少年热衷的“杀人”游戏和电玩,大量充斥于电影电视等作品中的血腥杀戮场面,无不深深地印刻在接触者的脑子里!一旦有相关的情景触发,情绪失控,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德国历史学家斯托卡尼说:希特勒,他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他具有作为一个最伟大的领袖所能够具有的几乎一切品质,却缺乏作为一个最普通的人哪怕是最起码的一丝良知。(转引自《作家文摘》 古人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蕴含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完整界定。以文化为切入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突破口,在全国民众的心中唤醒最强大的力量,中华民族将是永远不可被战胜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