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学习  成果预约

梦在前方 路在脚下

时间:2014-04-24浏览:2251

 

刘建新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一系列重要阐述,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全体人民的庄严承诺,是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政治宣言,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

中国梦扎根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中华民族从五千年前就开始了追梦的历程,上下求索,路其修远。典型的有这样几种描述。比如,源出于《诗经》“小康”一词,在《礼记.礼运》中得到了系统论述,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近代,近代的康有为用资产阶级的社会发展观对“小康”和“大同”进行了改造。后来,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但没有找到民族复兴的出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不能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只能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中国命运的思想武器,立足中国实际,依靠人民的力量,一步步走出了民族复兴的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正因为找到了这条道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条光明道路上,我们将接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必须树立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自觉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千百万先烈的生命换来的斗争经验证明,正是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把中国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变成了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给了在黑暗中苦求出路的中国人民一盏指路明灯。中华民族在灾难深重的时候需要它,在奔向富强的时候仍然需要它。实现中国梦,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着眼于实践的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号”这艘巨轮就有如无舵之舟,不可能扬帆济海。

第二,准确提出并解决问题。中国梦是在应对和解决问题中实现的。问题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解决问题也要有自己的立场和“坐标”。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当代中国最大、最本质的实际。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服从于解决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好这个矛盾,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既要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求是作风,要有日新又新革故鼎新的创新意识,又要有海纳百川胸怀天下的宽广眼界。

第三,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里蕴含着两个方面的道理。一方面,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诚信友善,文明和谐,天蓝地绿,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付诸实现,把发展成果交给人民分享和检验;另一方面,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创造把人的能力解放出来的机制和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和内生动力,汇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使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

第四,脚踏实地,顽强奋斗。我们正在向着梦想一步步靠近。但越是接近目标,越要奋力拼搏,越要苦干实干。当代中国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变为现实。应该看到,前行路上问题依然突出,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必须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唯有奋斗,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唯有奋斗,才能踏进理想之门。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梦之队”的一员,都是中国梦的实践者。我们既要胸怀理想又要脚踏实地,把自己的事情做扎实,用我们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理想奋进。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