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 邓正兵 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现代汉语中,如果单从语言学来说,文明是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化水平以及教养修养;如果从文化学和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中国共产党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注重文化的力量和文化的建设,但对文明的建设未作很多的论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并不断取得成就,对文化和文明的认识逐渐深化,执政党的文明观不断与时俱进,到十八大终于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考察和学习中国共产党文明观的变化历程,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十八大精神,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主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 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虽然重视文化建设,注重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但对文明的认识尚处于模糊和漠视状态。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开始注重文明建设,并提出以一系列的论述和观点。1982年,十二大报告指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从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强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在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提出并实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启动,文明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出现众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解答的必然反映。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国家的任务和目标。十二大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十三大提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宏伟目标。十四大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者并列,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进一步深化了“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内涵。 二、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号召我们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我国生产力发生深刻变革,生产关系不断发展之后,对上层建筑领域发展提出的必然性要求。在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将它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十六大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出新世纪前20年建设更加全面的小康社会。 三、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2007年,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深化,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向工业文明甚至后工业文明转化的必然要求。此时,中国共产党又面临一个新的历史主题需要回答和解决,这就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在回答和解决这个历史主题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体现的正是科学发展的文化内涵。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四、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地位 2012年,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必然要求和反映。 十八大报告鲜明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奔向什么样的目标这些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执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指出“每一种文明和发展模式都有自己独到的地方,各国之间不应相互排斥,而应相互借鉴、相互启发,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才能构建起真正的和谐世界”。报告还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这些概念和观念的提出,将极大有利于我们创造良好的世界生态环境,促进世界和谐,也将极其有利于我们文明建设的生态环境,从而把我们的文明建设迅速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作者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