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学习  成果预约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江汉大学报刊出版改革方向

时间:2014-04-17浏览:2465

 

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江汉大学报刊出版改革方向

朱现平

(期刊社)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就“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出了战略部署,由此,书报刊出版的改革步伐必将加快。作为江汉大学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和工作者,我们必须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省市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推动学校的出版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当前,我们应该对《决定》在“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中表述的重要内容加以深刻认识和领会。

1.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应该看到,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文化产业创新性战略措施,尤其是“建立退出机制”的意义非常大。其导向表明:要尽可能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作用,应该是此次深化改革的契机。市场是《决定》中的一个高频词,因此,我们要提高江汉大学出版事业发展的认识和地位,通过报刊的功能规划来充分整合资源,做大做强自己的文化出版蛋糕,使之长期可持续性的发展。

2.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相对于经济领域中其他较为成熟的行业,我国大量的文化企业还是小微企业,存在固定资产抵押贷款有限、市场缺乏相应评估体系等群体特征,且具有高风险、回报周期长、轻资产等特点。今年,国务院将把小微文化企业纳入国家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中,制定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江汉大学现有一定规模的报刊资源,为了应对未来发展,我们可以对通过小微企业式发展的可行性和利弊进行认证和评估,未雨绸缪。

3.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

我国已经加入了国际期刊联盟(FIPP)、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国际连续出版物编号中心(ISSN)等国际出版行业组织,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中外出版交流与合作。我校的三个学术期刊均加入国际连续出版物编号中心(ISSN),可以通过纸质期刊发行或数据库对外交流,但要想进一步扩大对外学术影响,还必须在学术质量、翻译水平上下功夫。此外,我国出版产业的数字化技术促进了数字出版的发展,带来了网络采编、处理格式、发行方式等模式的升级和改进,提高了出版物的使用率,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尽管目前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存,但是缺少了前者,将丧失出版物的竞争优势。我校期刊社的三刊从2014年开始已全部实现数字化的“在线采编系统”和“数字优先出版”,为一步的网络出版打下了技术基础。

4.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

出版主体深化改革突破的方向应该是分类改革,即对承担意识形态和学术出版的机构或报刊,在体制上应该有特殊的安排,要让他们在没有经济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全身心把意识形态和学术产品做精做好。对于传播一般知识的出版机构或报刊,应该让它有更好、更活的机制。此次《决定》明确了制作和出版分开,应该说要求各类报刊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归属,对意识形态和学术报刊编辑从业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密切关注新一轮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在制作和出版分开的情况下,怎么能够保持我们出版的正确方向和健康的发展。

5.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在2013年“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第二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上指出,学术期刊历来是前沿学术成果的高端发布平台,是引领学术发展、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载体,代表着时代的思想高度和学术水平。当前,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与作用一方面受到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面临众多质疑,各种不良现象正损害着学术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公信力。面对严峻挑战,我校学术期刊要以全会精神指引办刊工作,推动学术创新,也要以高度的忧患意识和学术自觉,正视学术期刊自身弊病,思索学术期刊未来发展方向。

20144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