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办公室 孙 超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改革朝什么方向奋斗、在什么地方聚焦、在什么环节着力。当代中国面临什么问题?或者说,是什么问题在倒逼我们改革?一方面,中国在创造35年连续增长的奇迹的同时,要进一步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了。世界上许多经济体的发展在多年连续增长后,往往出现拐点。盛极而衰,似乎是在劫难逃。纵观一部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连续保持十年、二十年增长的国家有若干,但“三十而立”者寥寥,“四十而惑者”多多,能继续走好“第四个十年”的经济体,当代几乎没有。一些发展中国家更是相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高处不胜寒”。中国经济能否迈过这个坎,走好“第四个十年”?事实上,当前,中国经济已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和结构调整阵痛期,经济下行的压力在增大。另一方面,近代大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本模式,必然涉及到对煤、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市场、对资源不断扩张的需求。近代西方世界在崛起的过程中为满足这种需求,以坚船利炮、圈占土地和奴役他人来掠夺资源。这虽造就了西方世界近代以来的繁荣,也埋下了它与世界其他部分的仇恨。他们的发展路子是“国强必霸”。但“霸极必衰”,历史规律无情,衰败端倪已现。中国当然不会、也不可能再走这种大国崛起之路。当前国际局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国都在加快推进变革,特别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中国不迎头赶上去,就会再次错失发展机遇。 化解矛盾之法、解决问题之策、抢抓机遇战胜挑战之方,惟有改革,别无他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新一届党中央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行动纲领、进军号角。改革大势,不可逆转!这种改革大势,体现在三中全会及其《决定》中,一是改革的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二是改革的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如第一个主线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就是说,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财税金融、宏观调控等经济领域的所有改革,都要围绕这个主线来展开和推进。三是改革的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五是行动扎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0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今年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各方信息表明,各地正采取行动,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良好开局。继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后,已有内蒙古、吉林、天津、江苏、山东、湖北等28个省(区、市)组建省级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出台了48条改革举措。不仅如此,环保部、国资委、银监会、保监会等部委和机构也已经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广州、沈阳、南京、武汉等省会城市也成立了小组。今年以来,各个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教育领域概莫能外,改革势头不可阻挡。 当前,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举办着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2.6亿学生、1600万教师、52万所学校,各级各类学校组织的复杂化、结构的多样化、水平的差异化以及人民群众教育诉求的个性化都在不断增强。教育规模扩大后,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水平;教育经费投入增多,各方面更加关注教育公平和效益;接受高等教育人数不断增长,各方面更加重视教育结构和布局;城镇化加速推进,教育人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迁移流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日益紧迫;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对教育理念和方式带来多方位的冲击。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更加清醒的认识、更加主动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完成好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面对、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出明确要求。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高等教育而言,明确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等。湖北是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份。省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分类管理和评价体系,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建立科学的教师录用和退出机制,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等。国家全面深化改革为教育改革开启了新的窗口期。落实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意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实现未来教育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这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水区”,也是“攻坚期”。面对伟大“中国梦”的感召,面对高等教育深层次矛盾和“成长中的烦恼”,我们必须全面深化学校改革。我们要在思想认识上、政策理解把握上与中央、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系统性和紧迫性,要提高我们投身改革、推动改革进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问题倒逼改革。无数改革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成功的改革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改革思路的确立,二是改革路径的选择,二者缺一不可。高校改革涉及面广、头绪繁多,如何顶层设计,抓住改革要害?面对利益主体多元,利益格局多变,如何理顺关系,减小改革阻力?这些都是摆在高校改革者面前的现实课题,改革从哪儿入手,以什么方式入手至关重要。高校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多个环节各种要素,而核心的要素是“人”与“事”。“事”的要素是学校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而“人”的要素是最为重要的。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审时度势、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研究,把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从复杂的“问题网络”中梳理出来,找准切入点突破口,实现“纲举目张”,走科学发展之路。 “纲举目张”的纲目在哪里?我们说,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中心工作,学校是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学校必须立足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需要,切实增强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用更宽广的视野和更务实的举措推进改革,在改革的全方位、深层次和长效性方面下功夫、求突破,切实解决学校现实工作和长远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通过改革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突破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障碍,充分调动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充分释放学校的创造活力。这不仅是深化学校改革带来的最大红利,也是加快实现“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引领全社会共同创新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勇�“深水区”,敢啃“硬骨头”,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这既源于领导决策层的决心,也基于干部执行层的责任心,更来自于基层一线师生的信心。谱写好“中国梦”的教育篇章、江大篇章,最根本的在于改革创新的力度,要向改革要红利,向创新要活力,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因为,解决问题、激发活力、促进发展的关键靠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只有通过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才能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必须坚定信心,理性谋略,科学部署,才能力克时艰,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也应该直面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突破藩篱,有的放矢,务求实效,才能充分体现价值,推动发展。所以通过深层次的体制机制变革,力求充分释放学校改革红利,是当前学校改革发展最有意义的举措、也是最紧迫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