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谛:仁爱之心――浅谈习近平北师大讲话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14-09-17浏览次数:1047

 

设计学院  郭志勇

99,在教师节30周年之际,习近平同志来到北师大,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结合54在北大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两篇讲话体现了习近平的教育观。在北师大的讲话中,习近平总结了好老师的4条标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这个标准不仅是培养好老师、做好老师的标准,也是今天我们培养所有人才的标准。习近平提出的仁爱之心道出了教育的真谛,也成为讲话的亮点之一。

一、仁爱之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和弘扬

去年1126日,习近平考察了曲阜孔府和孔子研究院,并与专家学者座谈。对《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他说要仔细看看。习近平表示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

今年99日,习近平在北师大参观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近平是主张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因此在教师节讲话中提出“仁爱之心”,谈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在《论语》中,“仁”出现100多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而爱人”出自《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出自对《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的注释。“教也多术”出自《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亲其师”、“信其道”出自孟子的学生乐正克著述的《学记》。

二、仁爱之心是对“四有新人”的人才标准的继承和发展。

1980526,邓小平同志给《中国少年报》和《辅导员》杂志的题词:“希望全国的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的人,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1985年,全国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在四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四有新人”与好老师的4条标准:有理想――理想信念、有道德――道德情操、有文化――扎实学识、有纪律――仁爱之心。其中 “有纪律”更新为“仁爱之心”。对此,我个人的理解,如同《论语・学而》中所说,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人能很好的自律,他律就自然可以减少了,即一个人有了好的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一般也会较好地理解和自觉遵守法纪。

三、用仁爱之心认真细致地做好大学生的教育工作

一位常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老教授,在即将退休之际,对那些面临困惑的年青教师们意味深长地说过,做好班主任工作,关键是对学生要有爱心,学生才信任你、听你的。诚哉斯言!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既然学生要象对待父亲一样尊敬老师,那么我们就要象父母一样热爱学生。对学生的爱要真实、持续、有效。对学生的爱心不是停留在嘴上,而是发自内心的,是表现在行动上的,对于学生事务要有信心、要用心、要细心、要耐心、要热心,功夫在平时,孩子一有风吹草动、头疼脑热,要一马当先、立即到位、嘘寒问暖、施以援手,反应要快,动作要准;对学生的爱心不仅只是迎新阶段的,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整个四年整个教育过程的全方位的,甚至是一生的;对学生的爱心,不是护短,不是溺爱,其成效体现在孩子的各方面的转变和进步上的。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宽严相济,细致入微,以自己的人格引导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真正体现有仁爱之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