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一份爱心 传世间真情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12-01-12 15:16:26浏览次数:1176

――“爱心社”9年公益活动纪实

学通社 叶佳利  郑晓庆

  今年5月,第三届“爱心赠母校、真情留江大――江汉大学感恩・爱心火炬接力”活动正式启动。志愿者们利用空余时间收集大四毕业生的学习、生活用品,捐给我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一学生及贵州等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这群志愿者来自我校的爱心社――一个成立了9年的社团。从2002年起,他们年复一年的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走上街头义务卖报,一对一给贫困家庭的小孩子进行义务家教,而且远赴贵州、湖南等贫困山区去义务支教……9年来,敬老院、黄陂聋哑学校都给他们专程送过锦旗;在“十佳社团”的评选中,他们也屡屡当选;2010年,他们又获得了“荆楚爱心联盟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湖北省“十佳十优社团”的称号。9年里,老社员毕业了,自会有新来的社员接过“爱心火炬”向下传递,从不间断,从未熄灭……

支教之旅――把希望播撒在山区孩子的心田

  “在残垣破壁的教室一角,一个小女孩儿拿出一张废纸,用火柴小心翼翼的点燃,然后迅速的捧在手心,汲取那一点点的热量……”,这是爱心社社员纪方伟在寒假支教时看到的情景。“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纪方伟每回说起这件事,眼圈都会泛红。

  从20097月起,爱心社就一直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支教活动。经过实地考察,他们选定了贵州省织金县化处小学,以及湖南、红安的一些小学。这些小学都地处山区,硬件设施十分简陋,大都仅有一块操场,地面凹凸不平,破烂不堪。这些小学的孩子们,家境也都十分困难,贵州处化小学的孩子们在冬季也常常只能穿着单薄的两件套,还有些孩子甚至赤脚穿着凉鞋。支教的社员们看着孩子们冻得发红的手脸,常常会觉得心酸。这一切让社员们更加坚定了支教的决心,他们要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大哥哥、大姐姐的温暖和关爱,要给他们带来新的知识和山外的信息,希望他们树立理想,靠知识改变命运。

  支教的环境很艰苦。饭是大家轮流做。由于交通闭塞,山路崎岖,社员们往往只能一周翻一次山去镇上赶集,买一个星期的菜回来。买的最多的是土豆,因为土豆不容易放坏,顺带买些猪肝,肉等。支教期间,一周一次的炒猪肝就是社员们奢侈的大餐。因为不会使用当地的土灶,爱心社的现任社长周俊锋有一回把猪肝炒成了碎末,但还是被大家一扫而光。他回忆说:“我们当时做饭只要熟了就行,不讲其他的,有时候一碗白饭拌老干妈就是一餐。”住宿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条件限制,几名女生住在办公室改造的房间里,勉强挤着睡。男生就只能用几张硬桌子拼在一起睡。 前任社长纪方伟后来谈及当时的艰苦,笑着说:“我当时带的被子最厚,其他几个男生每天都要和我抢,钻到我被子里来。”生活条件的艰苦,也给这些城里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存训练课。去的当天纪方伟就水土不服闹肚子,他说:“当时真的有点吃不消,可是来也来了,索性就要撑到底。”

  生活环境的艰难并没有吓到这些充满理想的志愿者们。他们除了教孩子们读书、学习、游戏,还和他们谈心、家访。家访对于社员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贵州织金县是山区,孩子们的家多半住在山里,离学校很远。一到下雨天,地面泥泞、山路崎岖,十分难走。社员们到学生家里走访时才知道,这里大多数的父母都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有个叫汪兰的10岁小女孩引起了社员们的关注。汪兰平时上课很调皮,常常不守纪律,成绩也不好。社员们决定到她家去家访。她家位于两山之间的山坳里,远离村庄,是一间茅草屋。走进汪兰的家,志愿者们才知道,她和奶奶相依为命,阴暗潮湿的房间里除了一张木板床什么也没有。社员们心酸了。回来后,他们商量,要让汪兰树立信心,觉得有人关爱。他们让数学成绩很差的她担任了课代表。在社员们的鼓励下,汪兰的成绩进步很大,人也活泼多了。

      有个叫刘鑫的女孩,学习非常刻苦,成绩名列前茅。有一次她胃疼得厉害,爱心社的社员艾华送她去看了医生,可刘鑫却坚持不让艾华送她回家。直到家访时,艾华才知道,刘鑫家里极度贫困,她的父亲早年摔下山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早逝,年迈的爷爷卧病在床,全家只能靠在外打工的姐姐维持生计。所以刘鑫早上和中午经常不吃饭,有时候仅靠一点辣条充饥。她执意不肯让志愿者们送她回来,是不想让家里的贫困给外人知道。社员们主动和她交心、谈心,打开了她的心结,人也变得开朗了。

      家访拉近了社员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孩子们越来越喜欢他们。一天,支教的社员们下课锁门时,发现一个一年级的小男孩还没回去,由于天色已晚,便让小男孩和他们一起睡。第二天下午放学时,小男孩的哥哥却把自己锁在教室里不愿出来。问及原因,这个四年级的学生说自己舍不得小老师,也想跟弟弟一样,能够和社员们一起睡觉。顿时,社员们心里溢满了幸福感。

      “山外面的孩子是一个世界,那里的孩子是另一个世界。他们需要给家里忙活计,小小年纪却担起了家里的生活负担。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玩具,他们瘦弱的外表下埋着一颗懂事而敏感的心。”爱心社社员、08级商学院的徐磊已经连续3次前往贵州支教了,他心里总有一份放不下的牵挂。爱心社的前任社长纪方伟利用寒假支教回来后,他在山里的学生总是记得这个城里来的老师。他们给他打过几次电话,那份情谊让他感动。

  爱心社的支教活动是自发的,到贵州、红安等地的路费也都是社员们自己筹措,有些还是他们做兼职赚的钱。有时候光路费就要花1000元。他们一做就是两年多。20109月,爱心社又加入了“武汉市高校爱心联盟”,并参加了武汉市第121314届爱心论坛,以及“楚天金报爱心义教团”的活动。在《楚天都市报》等新闻媒体的带动下,又开始积极组织给贵州山区捐钱、捐物。爱心社的社员们最近还计划组织如三角湖小学等学校的学生和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进行“手拉手”活动。我们学校一些家境较好的学生也加入了“扶贫一对一”活动,建立贫困学生档案,帮助贫困山区的学生们。

义务家教――让爱的种子开花

  2011年初国家颁布了关于“科学家教进万家”的通知,其中包括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对贫困家庭进行义务家教。爱心社的义务家教却早在200912月初就已经启动了。他们看到学校附近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请不起家教,就主动联系他们的家长,进行义务家教。后来这项活动也得到了武汉高校联盟的支持。义务家教的时间是每周的双休日,由爱心社选派两名志愿者轮流去学生家里辅导,每次两个小时。

      义务家教的活动刚开时并不顺利,很多家长不相信是会有这样的免费服务,甚至怀疑他们是骗子。爱心社的社员们除了发传单进行宣传,鼓励贫困家庭的家长让孩子接受他们的义务辅导,还和当地居委会联系,找愿意接受义务家教的家庭。活动开展后,迅速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同和好评。申请义务家教的数量增涨很快。到20115月,家教数量已增至18家。每个星期,志愿者们都会风雨无阻地准时到达义教者家里进行辅导。09级机建学院学生、爱心社社员艾华曾经给一个叫童传季的贫困学生做过义务家教,辅导了他一个学期。每次去的时候,患有残疾的童妈妈都会忍痛从床上爬起,亲自给他开门,端茶倒水。读高一的童传季很独立,每天自己洗衣做饭,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艾华说他很喜欢这个懂事聪明的男生,一点就通。除了教他知识之外,艾华更多的是给他讲大学生活和人生感悟,也花了很多时间给童传季准备复习资料。每次辅导完毕都到中午,可艾华从来没在童家吃一顿饭。无论童妈妈如何挽留,他都一定离开。艾华说:“如果我们留下吃饭,他们可能一个星期就只能饿肚子了,因为家长们会拿出他们最好的菜给我们。”

  除了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外,爱心社的社员们也会在物质上给接受义务家教的学生们一些帮助。每个月的1号是爱心社社员、政法学院09级学生杨宁和艾华去童妈妈家送钱的日子。童传季家条件特殊,父母已经年过半百,丧失劳动能力,仅靠政府补贴维持生计。所以爱心社的童金龙、艾华和杨宁商量3个人每月凑足150元钱送过去。童妈妈很感激,一遍遍告诉儿子童传季:“这些钱是哥哥姐姐省吃俭用下来的,你要好好读书!”在义教的过程中,那些家长们也给了爱心社社员们很多的感动。外语学院09级胡思有一次在晚上家教完后,发现外面下起了雨。早春的夜晚又黑又冷,学生家长执意骑车亲自把胡思送到宿舍楼下,让胡思心里满是温暖。

热心公益――为残弱孤寡开一扇“心”门

  2008年开始,爱心社和武汉艺萌听力康复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派社员去和听力有问题的孩子们交流,鼓励他们练习发音。从2009年开始,爱心社还安排社员们轮流去孩子们家里,配合老师、家长,帮助孩子们练习说话。每个周末,社员们也会去康复中心帮忙。那些听力有障碍的孩子们只能借助助听器听到微弱的声音,内心很自卑,不敢轻易发音。有时社员们教导一下午,孩子们一点反应也没有,但社员们还是满怀热情的耐心辅导。一次,社员们教孩子们过马路,爱心社社员、商学院09级学生周倩指着马路上的斑马线告诉一个听力障碍的孩子过街要走斑马线,还指着红、绿灯教他念:“红,绿”。牵着他看路边商店的招牌,鼓励他勇敢的发出声音。可是一下午过去了,小男孩只是木讷的点头或者摇头,没有开口讲一个字。周倩仍然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一次次说。到了分手的时候,小男孩突然缓缓而模糊的说了四个字:“姐……姐……再……见……”,就是这4个字让辛苦了一下午,口干舌燥的周倩激动不已。周倩说:“那些孩子听不到这个世界的声音,内心很胆小,如果不鼓励他们,他们或许永远都不会讲话。我们不停的教、不断的鼓励,他们就有了勇气。”

      除了艺盟,爱心社的社员们有时也会去黄陂聋哑学校。那里地处郊区,条件差了很多,也没有助听器。社员们就用现学的一点手语和小孩子们一点点沟通,让孩子们摸着他们的喉咙、嘴巴,手把手的教他们练习发音。长时间的训练后,看着孩子们一点点地进步,他们感到了莫大的幸福和欣慰。

  除了关心残障的小孩子,爱心社的社员也会定期去敬老院陪伴老人。爱心社社长周俊锋告诉采访者:“孤寡老人其实和小孩一样,需要我们的陪伴。我们走的时候,老人们都会舍不得,有的还偷偷地抹眼泪。”

       爱心社固定了8名志愿者,每周轮流去七里庙的敬老院陪伴老人。陪他们絮絮家常,说说话。有时候碰到比较沉默不爱说话的老人,志愿者们常常给他们讲故事或者是洗头。有个老人说:“每次志愿者们一来我就洗一次头,他们已经来了8次了,我也让孩子们给我洗了8次头”。志愿者们的到来,让敬老院渐渐有了生气,有个90多岁的刘奶奶,儿女常年在外不能陪她,社员刘青知道后,只要有时间就会到敬老院陪着刘奶奶,给老人唱歌,陪她聊天。一年多过去了,刘奶奶和刘青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刘奶奶非要认刘青做干女儿,每次都要塞钱给她。刘青答应了做刘奶奶的干女儿,却从不拿老人的钱。刘奶奶认了这个可爱懂事的女儿后,人也开朗年轻多了。敬老院已经连续几年给爱心社送来了锦旗。

      爱心社的纪方伟说,传递爱心,让社员们也懂得了“知足常乐,把握幸福”。

      9年的义务服务,9年的坚持不懈,9年的不断进步,爱心社的社员们换了一批又一批,却始终传承着“奉献爱心,快乐自我”的精神,他们相信“生有涯,爱无尽,有爱就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