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节水省电的“行家里手”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12-01-12 15:15:00浏览次数:1004

――记后勤集团水电工姚庆华

陈敏英    胡思晗    李欢

 酷暑时,他骑着自行车往返十余站地,去交涉学校多出的水、电费用;半夜3点,他拿着手电筒一个窖井一个窖井的巡查,甚至贴近地面细听,绝不放过一处渗漏;他对学校5个食堂的地下水管网了如指掌,他说起“跑、冒、滴、漏”的处理方式如数家珍;他为学校省下千余吨自来水的资源,节约用电上千度……他叫姚庆华,是我校后勤集团的一名普通水电工,但他用认真执着的工作态度和对于能源的环保节约意识,20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下一首不平凡的奉献之歌。

 “节水省电要有股子较真劲儿”

  1954年出生的姚庆华似乎和水、电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父亲姚干程曾是老江汉大学的一名电工,姚庆华跟在父亲身边,从小耳濡目染到许多电路的知识。1975年,下放到农村的姚庆华回到城里,起初在武钢当一名木工。1985年,31岁的姚庆华调到原江大开始从事水电查收、护理和维修工作。从没想过真会和水电打交道的姚庆华发现,小时候在父亲那里看到的一点电路知识早忘光了,面对全新的工作,他一切从头开始。他从图书馆借来很多水电方面的书籍,白天上班,晚上琢磨,逐渐掌握了水电工作的技术。

  姚庆华说,受过苦的人才知道很多东西来之不易,要珍惜。他是经过三年自然灾害,挨过饿的人,看不得浪费。水电资源都不可再生,当然能省一点是一点。正是凭着这从生活磨砺中得到的朴素道理,姚庆华从接手水电工作的那天起,就很“较真儿”。

  19936月,原江汉大学北区的水费忽然比平时多出许多,而且比南区当月的水费还要高。姚庆华琢磨,按理南区除了教学楼还有生活区,用水一向比北区大,这种反常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找地下管网漏水,常常要靠一“听”二“查“,沿着管网一路边听边看,凭的是经验和细致。姚庆华觉得晚上清静,更有利于找到漏水的地方。他专门挑了凌晨3点的时间打着手电去查漏水。那时他接手水电工作时间不算长,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还特地从校医院借了一只听诊器。“当时是觉得,挂上听诊器会听得更清楚,后来才知道,在查滴、漏时,听诊器没耳朵管用!”姚师傅谈起那天的经历,总会笑得很大声。6月的武汉,天气炎热,那天姚庆华穿着背心、裤衩,挂着听诊器、拿着手电筒和一个搬手,在黑黑的北区校园里一个窖井一个窖井的伏地倾听,查找滴漏的地下水管。这举动引起了校园保安的注意,差点把他当贼抓了。解释了误会之后,姚庆华接着查找管网。在一处窖井外,他终于听到了清晰的流水声,但要找到管道确切的漏水处,必须下到井里。姚庆华二话不说,撬开了井盖,用双手撑着滑进地下管道。窖井离地大约2米,直径也不过600毫米。在这狭窄的空间里,根本无法站立,姚庆华只能趴着匍匐前行。在地下管道里爬行了两米多后,水管的破损口出现在眼前。那是个差不多50公分的缺口,自来水如小瀑布般漏了下去。看着白白流掉的水,他心疼得不得了。马上联系了施工单位进行修补,解决了漏水问题。

  新江大组建完成之后,姚庆华工作的范围更大了,强度也更大。但他对于水电节能的较真劲儿还是一点没打过折扣。

  姚庆华和他的同事们排了班,每天都会定时骑着自行车,绕着校园走一圈。他们在南北区各栋教学楼、寝室、食堂、操场、体育场来回穿行,靠看、靠听去查找出现的可疑水渍,及时寻找可能出现滴漏的水管。几年下来,姚师傅找到不同口径的自来水水管破损几十处,节约自来水上千吨,有效的杜绝了“跑、冒、滴、漏”的现象。

  2006年起,姚庆华还开始负责J01J06教学楼的晚间断电检查工作。他每天等学生下了选修和晚自习后就在这6栋楼的几百间教室转悠。一间间的看灯有没有关,空调、电扇有没有关。在工作中,姚庆华发现有些师生没有按规定的温度开关空调,有时一间教室里只有一、两个人却开了整间教室的灯,有时甚至空无一人的教室却亮如白昼。看着电力资源白白浪费,姚庆华坐不住了。他开始琢磨怎么能有效及时地提醒大家节约用电。他自行设计了两种小标签,一种可以贴在教室的开关旁,上面写着“节约用电、随手关灯”,另一种是为空调准备的,标签上注明在冬季和夏季,什么温度开启空调最合适。他的设计得到了后勤集团相关负责同志的认同,印制了一批这样的标签不干胶,贴在每个教室里,及时提醒师生节约用电。他的“较真儿”给学校省下了上千度的电。

“做事情就要吃得苦、耐得烦”

       姚庆华对于工作的认真和吃苦劲头在后勤集团是出了名的。“做事情嘛,当然要吃得苦、耐得烦。”

       1993年,姚庆华担任了原江汉大学配电站站长一职。当时的配电房负责着老校区南、北两区的用电。一到冬天最冷和夏天最热的时候,用电量都会激增,电闸常常烧得通红,一不小心就会烧坏,影响到正常供电,所以配电房必须日夜有人值班,以防出现险情。从93年开始,整整7个春秋,作为站长的姚庆华几乎都是在配电房度过的。 “搞供电的人,怕的是热天啊!”对于那段经历,姚庆华记忆犹新。炎热的夏天里,他带着站里的工作人员们整夜严阵以待,出现险情就要迅速处理。在那个不足100平方米的配电房里,常常要挤78个人,没有空调,只有烧得发红的设备和一台小小的排风扇,整个房间像蒸笼一样,又闷又热。为了保证配电房的正常运作,职工们分成3班轮值,保证24小时有人在岗,而作为站长的姚庆华几乎天天守在这里,常常半夜1112点钟才能回家。直到天气转凉,用电量开始下降,姚师傅才能得到片刻的喘息。大部分时间呆在配电站的姚庆华,那几年很少顾得上家人。他的女儿2岁就被送到了托儿所,“很想多陪陪她,但工作总要做好!我家离配电房近,去得多也很正常。”姚庆华并没有觉得自己做得比别人多很多。

  那7年里,除了常年驻守配电站,姚庆华还要和很多部门打交道。武汉市对于学校的用水、用电量都有一定的额度,但学生有时用起水、电来常常没数。有时使用的水电总量超额,为保证不断水、断电,姚庆华差不多每个月都要骑着自行车往返于武汉自来水公司,武汉市人民政府节水办公室、武汉市供电局等单位。顶风冒雨晒日头,车一骑就是十几站,但姚庆华从没多说过什么,也没找学校要过一分钱的补助。

  新校合并以后,姚庆华除了要巡察学校水电的“跑、冒、滴、漏”和教学楼的电灯、空调,还负责校内100多家门点的水电费收取工作。他的坚持原则和认真细致有目共睹。近10年里,姚庆华经手的每一笔电费,上面都标明了收费时间、起止码、单价、总金额,一清二楚,从没出过差错。今年在收取中国铁通公司的两块电表时,姚庆华发现电表读数异常,他迅速和铁通公司联系,追缴其电费5000多元并及时更换了新表,避免了学校遭受损失。  

  姚庆华是个闲不住的人,从不计较工作时间长短和工作量的多少。非典期间,校医院要增加隔离区,加装消毒灯和插头,姚庆华觉得在那样的时候,时间就是生命,他自动参与了安装工作,和同事们一起加班加点,仅用了一天的时间,就装完了隔离区的所有消毒灯和插头。

   去年学校要加装200余块电表,而加装过程中需要一种经电流互感器进出电表的二次线电缆。由于加装的数量不大,供货厂家不愿拆开零售。姚庆华知道后,就利用双休,坐公交车去武昌的一些店里买,再坐公车把一大卷电缆扛回学校,保证了电表加装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了学校水电回收的正常。

“干工作就要干成行家里手”

      干水电工作20多年,姚庆华从一无所知到行家里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技术。他是个凡事好琢磨的人,对于水电上的毛病总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0093月,市里要求学校自行检查食堂污水排放,看是否有直排入三角湖的情况。姚庆华接到这一任务后,多方咨询也没有找到食堂的地下管网建筑图纸。无法清楚知道5个食堂的地下排污管铺设情况就无法判断排污的走向,如何查到是否有直排入三角湖的情况呢?总不能把地全挖开吧。姚庆华凭借多年的水电工作经验,想出了一个绝佳的主意。他带着同事们把食堂周围28个重50多斤的窖井盖子全部打开,从井旁的绿地上摘下一朵开着的野花,往一处排污井里投了下去。小花顺着水流飘走,小花出现在下一处的哪个井口,站在那里的同事就在那处井口做上标记。凭着这个几乎带些“浪漫诗意”的办法,姚庆华重新手绘出了学校5个食堂的全部排污管道铺设走向图纸,也最终拿出了我校并没有直接将污水排入三角湖的有利汇报材料。

     前年6月,南区游泳池边的地上总是出现大块的渍水,即使是大晴天也总不见干。姚庆华去看了看,沿着游泳池转了一圈,又侧耳仔细听了听,指着一处胸有成竹地对施工队说,就是这里,开挖。挖开后,管道架在地下34米深处,姚庆华搭梯子下去一看,110毫米的管道接头松脱了,造成渗水。过硬的查漏技术和经验,让这一片的渗水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

       姚庆华虽然工作年头长、经验丰富,但却是个随和的人,和同事相处从不摆资格。30个人的水电工作组关系十分融洽,姚师傅的热情与乐观,也感染了他的同事们。

       姚庆华总是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一个人的力量其实很有限,他只是尽了自己的本份,做了该做的事而已。他唯一希望的是,大家都能有意识的去节约水电资源,水电不可再生,千万不能浪费,今天多节约一点,明天就能多留一些余地,这是利己利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