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学校后勤改革和发展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09-05-13浏览次数:2811

 

后勤与产业处党支部    �克强  余汉生

 

2003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00710月,在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理论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继续,是深入开展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20093月,根据中央和省委、市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学校党委的组织领导下,在第一阶段的学习调研活动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和具体安排。通过个人自学、集中讨论、专题辅导报告等方式,系统学习了《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以及《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有关文件文献资料,受到了深入、全面的教育,强化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科学发展观的时代价值和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依据。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三、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于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深切愿望,基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基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履行党的执政使命作出的重要结论。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紧紧抓住和搞好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四、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五、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六、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式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动、重点突破。

根据学校党委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教育创新,增强办学特色,建设和谐江大”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以及学校机关党委明确的“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为主要内容的具体要求,应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方法,结合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立足现阶段学校工作的实际状况,总结学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适应学校新一轮的发展需要,提出学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如下: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后勤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原则。1999年全国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召开后,各地高校陆续启动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我校于2001年组建了后勤集团,将后勤服务机构从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2002年学校设立了后勤与产业管理处,主要任务是代表学校履行后勤与产业方面工作的管理和监督职能。2004年印发了《江汉大学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2008年印发了《江汉大学深化后勤改革方案》。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后勤工作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目前,学校后勤改革的外延式扩张基本完成,在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中,继续做好学校后勤改革的内涵延伸的推进工作,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学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原则。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改革达到优化学校后勤资源,充分调动后勤干部职工积极性,促进后勤集团由经营服务型向服务经营型转变,努力构建具有江大特色、符合学校实际的后勤管理模式和内部运行机制。深化学校后勤改革要坚持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有利于服务师生,服务教学科研;二是有利于节能减排,创建“两型”校园;三是有利于增收节支,提高经济效益。

二、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不断创新学校后勤管理模式。后勤工作是涉及学校各方面、各层次的一项具体而繁杂的工作。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办好学校后勤事业既要依靠全体后勤干部职工的勤奋工作和辛苦劳动,同时也需要学校领导和各学院、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理顺后勤与产业管理处和后勤集团的关系,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既要各司其职,又要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和实现学校后勤保障工作任务和目标。后勤与产业管理处代表学校履行后勤管理和监督职能,切实做到管理到位,监督有力,统筹协调,高效优质。根据饮食服务、公寓服务、商贸服务、房屋修缮等项目运作特点,后勤与产业管理处要实行专项业务管理,加强经济业务和资金的监管核算,建立后勤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后勤集团正常运行和发展。后勤集团按照学校委托经营管理提出的资产经营、保障服务等服务质量标准、节能减排和经济核算指标的要求,实行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在内部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运作和管理、工作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委托经营管理后勤资产以及相关人员的委托方式、委托内容和范围、委托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理顺学校和后勤集团的委托经营管理关系。学校根据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员工生活服务的需要,综合考虑后勤工作量的增减、人员经费的变化、日常运行费用的增减、物价调整等影响后勤服务成本的因素,确定后勤服务项目、支付后勤服务费的金额以及支付方式;根据后勤资产经营管理的保值增值和预期收益要求,综合考虑招生规模变化、市场价格波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影响资产收入的因素,确定后勤经营项目、收入上缴的金额以及上缴方式。

三、完善经济目标责任制,健全成本核算体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后勤服务委托经营管理经济目标责任制,学校按照“定额上缴,超支不补,节余留用”的经费核算原则,重点考核后勤集团总收入、总支出、收支节余等经济核算指标,以及劳动用工、资源使用等节能减排指标。后勤集团应在积极探索和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健全以服务、经营项目为核算对象的成本核算体系。如,在饮食服务项目上,各食堂应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明晰的伙食成本摊销核算体系,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完善物资采购制度;在交通运输服务项目上,建立和健全单车成本核算制度;其他各项目均应按照项目归口市场行业特点和学校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收支核算办法,并汇总形成后勤集团总体经济指标。

四、加强后勤服务质量考核,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要强化后勤服务意识,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后勤服务水平,全面贯彻和执行《江汉大学后勤服务质量考核办法》,严格按照实施细则进行操作。要使全体后勤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质量第一”的服务经营理念,明确考核的意义和目的,完善奖惩激励机制。

五、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保证各项发展和改革措施落实到位。在学校机构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下,后勤干部职工的年龄结构、专业技术结构、业务知识结构、干部配备等方面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后勤队伍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的因素之一。学校后勤工作任务以及后勤干部职工队伍的特殊性,要求学校统筹兼顾并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稳定和促进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

 

二��九年五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