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提高国际化水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13-03-10浏览次数:1786

 

欲谋发展大计,必察天下大势。武汉发展目标的历史方位就是“复兴大武汉”;空间定位由国内定位和国际定位构成,武汉的国内定位是“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定位是“国际化大都市”。没有过去的辉煌何谈今日的复兴?武汉在历史上曾经两度辉煌。第一次是以“国际化大都市”为标志的清末民初时期,当时武汉是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第二次是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标志的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武汉在全国具有较高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与国际化大都市目标是一致的,二者相辅相成。武汉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就必须成为中部地区的“国际化门户城市”,参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指标体系,突出武汉既有优势,结合“三个中心”和“三个武汉”的建设,建议将武汉定位为中部地区的“国际交往门户之都、国际机构聚集之都、国际商贸物流之都、国际人才创新之都、国际生态宜居之都”。

  一、 国际交往门户之都

  “门户”即出入必经的要地。国际交往的门户城市就是成为国际旅客的必经之地,国际活动的首选之地。

  ――国际门户机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国际门户机场,就谈不上国际化大都市。我们要集中力量率先建成中部地区的国际门户机场。

  ――国际活动频繁。建议引进类似“金砖五国外长会议”的多边外交活动;举办类似“达沃斯夏季论坛”的国际商务活动;争取承办类似“亚运会”及网球大满贯赛的顶级体育赛事;策划举办类似“戛纳电影节”及“米兰时装秀”的国际文化活动;常年举办类似“汉诺威工业展”的会展活动,多办大展、专展、国际展,进而建成中部地区的会展之都和时尚之都。

  ――国际知名文化设施。以“文化五城”建设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院团及在国际上有吸引力的旅游景点等,推动武汉成为中部地区“国际文化旅游之都”。

  ――国际友城众多。一个主权国家开展双边外交的主要领域就是建交国家,同样一座国际性城市必须拥有众多国际友城,并积极开展“次国家外交”,在经济、科技、文化等广泛领域进行合作交流。

  二、国际机构集聚之都

  ――国际企业集聚。武汉要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在中部地区落户的首选之地。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将产生巨大的国际经济影响力。

  ――国际金融机构集聚。金融是经济的神经,国际化大都市必定是本地区乃至本国的金融中心。武汉应当当仁不让成为中部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当务之急就是以最优惠的条件加大力度引进国际金融机构落户武汉,在中部地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外国领馆集聚。国际性城市还要有国际政治影响力。武汉已有美国、法国、韩国三家外国总领事馆,这是中部地区其他省会城市所不可比拟的,是武汉最大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三家总领事馆使武汉成为其领区内(往往3-4个省)国际政务和商务中心。因此,我们应尽快启动外国领馆区规划和建设,以争取更多外国政府在汉设立领事机构。

  ――国际商会集聚。目前美国商会、荷兰贸促会、新加坡贸易代表处、香港贸发局等国际商会在汉设立分支机构,还需争取更多的国际商会和中介机构落户武汉。

  ――国际NGO集聚。这也应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

  三、国际商贸物流之都

  加快建设保税区。我市已拥有武汉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东湖综合保税区,正在申请阳逻保税港区,应加快申请机场保税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区。

  加快建设具有中部地区资源配置能力的市场体系。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来汉设立订单中心、定价中心、结算中心及分拨配送中心;建设国家级的要素市场;创办全国性的商品交易会等。

  四、国际人才创新之都

  努力打造国家创新中心。要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世界一流园区。

  加快打造“国际教育中心”。要加大力度开展国际联合办学,使武汉率先成为中部地区的“国际教育中心”。

  五、国际生态宜居之都

  打造国际形象。建议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强化城市天际线意识,着力打造滨江滨湖水线建设和规划,兼具“东方芝加哥”的壮美和“东方水城”的柔美。

  推行国际规则。“市民之家”的运行是政府运行方式国际化的重要尝试。

  规划国际社区。目前在汉法国人相对集中住在金色港湾社区,号称“法国街”。可在楚河汉街、汉口沿江地区、光谷地区、王家墩中央商务区等规划建设具有各国文化特色的“国际风情街”,营造良好的国际社区环境。鼓励、引导在国际企业、机构较为集中的区域开发建设国际公寓,吸引更多的境外人士前来武汉置业创业、居住生活。(作者为市外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