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才能促发展 ----化环学院2011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回顾 2011年以来,在学校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校园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根据院党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涵,构建和谐校园,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了精神文明建设与教育事业发展 “双丰收”的双赢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院各项事业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扎实有序 为了持续扎实深入地在全院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化环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卫东、院长李忠铭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系、办、室具体抓,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学院党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创建要做到“三结合”:结合学校工作重点、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结合师生思想生活状况。 为了使精神文明建设和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先后规范健全了教师行为规范、先进个人、集体评选制度、文明创建园地网站管理办法等制度,制订了治安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综合治理等安全稳定方案,在制度上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夯实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良好的舆论氛围是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助推剂。为了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学院创办了文明创建园地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橱窗等校园媒体,广泛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事形势、学院重点工作和学院里的新风尚等。同时,积极与社会媒体联系,加大对学院建设成就、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学生工作亮点、优秀师生典型和重大活动方面的宣传报道力度,为学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近年来,学院宣传工作成绩斐然,中央媒体10篇、省市媒体近30篇,提高了学院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坚持以人为本 精神文明建设主体更具活力 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能否落到实处,做出实效,关键还要依靠人。多年来,化环学院一直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人人参与”的理念,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扎实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坚持院中心学习小组学习制度。为了提高干部自身的工作水平、指导水平和决策水平,构筑学习型领导班子,学院党委带头加强学习,我院按照“系统安排学习专题,精心研究发展课题,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的思路,把学习放在提高领导素质、工作能力,保持学院持续发展的高度。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为主线,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科学发展观、“创优争先”和“两访两创”等活动。 为抓好干部和教师的理论学习,学院党委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坚持干部、教师学习制度,把学习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抓好党员、干部学习教育,有针对性的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学院实际,采取灵活的学习方法,把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结合起来,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把学习和工作布置结合起来,让学院工作落到实处,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结合起来,开拓广大党员视野,增强党员意识和使命感。 为了加强广大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学院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围绕“质量工程”, 制定了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学科梯队建设规划,引进高学历、有发展后劲、学科方向对路的博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校企结合,积极支持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动员青年教师参与双师型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内外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学习;鼓励教师尽快提高学历层次,努力实现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通过组织新教师到“三办”见习、做老教师的助手等活动,帮助新进教师尽快熟悉工作环境、走上教学岗位。同时,还组织优秀教师广泛参与多媒体课件大赛、讲课比赛、名师授课观摩、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这些措施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学院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一年来也涌现出许多教书育人先进个人,如李忠铭院长被评为“武汉市五一劳动奖章”和“十佳教工党员”、王亚珍被评为“十佳青年”、余国贤被评为“青年岗位能手”、刘琼玉被评为“十佳班主任等。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学院学生工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培育相结合,按照“铸造灵魂、突出主题、把握精髓、打牢基础”的要求,一是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相关力量,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体制。二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一年级工程为契机,在新生中广泛开展党员与新生寝室结对帮扶、1+1+1>3党员带班新模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服务和引导;以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三是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教育人、引导人、规范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发挥高校职能精神文明建设品位不断提升 在精神文明活动中,化环学院认真履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全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重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在和谐中原的建设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品位不断提升。 实施专业建设工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围绕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度。实施“质量立院”战略,扎实开展特色专业、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近年,新增 1个本科专业,获 1个省级品牌专业和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在全国三井杯化工大赛、省化工实验技能大赛、省环保知识竞赛、挑战杯等各级学科赛事中均获多项殊荣。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科水平。优化学科布局,统筹资源配置,实施分类建设,促进交叉融合,形成了稳定的学科梯队、学科基地、学科方向。积极开展硕士点建设,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完善办学条件,创新培养模式,着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去年顺利完成了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的申报与评审工作,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点下的二级学科由5个增加到了7个,实现了我院硕士点建设的重大突破。3月我校“江汉大学华烁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被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以来,我们积极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的各项建设工作,持续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生创新论坛活动、启动了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及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 推行科研强院战略,增强服务社会能力。化环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科研为社会服务。一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结合本科教学需要,整合科研平台,去年11月“电子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于去年9月获湖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不断提升承担大项目的研究实力。二是重点突破,提升科研水平。鼓励教师争取高层次项目、取得高水平成果、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水平专著等。去年,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我院实现零的突破; 2011年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科研经费持续增长;被SCI、EI、ISTP收录论文41篇。三是产学研相结合,服务社会。学院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开发、人员培训和咨询服务。同时,强化社会责任,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积极投入经济社会主战场,为武汉市的化工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持和智力支撑。 四、创新活动载体精神文明建设内涵更加丰富 一年来,化环学院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不断创新活动载体,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治庸问责、两访两创等活动,成效显著。 学院充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来开展全院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去年我们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和新江大合并组建10周年等庆祝活动为契机,开展了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公民道德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6月举办全院教职工唱红歌比赛,7月组织全体党员参加市教育工委举办的党史知识竞赛,组织全院党员赴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组织全体教职工参观了武汉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首义广场和起义门,在教职工中开展近现代史教育等。 一直以来,我院学生长期坚持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特别是注重发挥专业特长和学生社团的优势,把学雷锋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精心打造了三大文化品牌“清除课桌文化,共创和谐校园”、“回收废旧物品,资助贫困学生”、“低碳环保,从我做起”等一系列社会影响较大的志愿服务活动。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号召,在总结了以往实践活动的经验上,大家一致认为,学雷锋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更要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实质,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研究会”正是顺应时代发展、倡导文明道德建设、树立理想信念、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需求。今年,在全国掀起学雷锋活动高潮时,学院认真研究后,决定成立江汉大学雷锋精神研究会。研究会成立后,将以各个学雷锋小组、青年阳光志愿者协会、绿洲环保协会、院延安精神研究会、党团组织等学生组织为依托,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研究、宣传雷锋精神,持续开展雷锋精神理论研讨和主题实践等。 今年,研究会将以“传承雷锋精神,践行青春使命”为主题开展 “精选课题研讨、邀请劳模巡讲、深化志愿服务、选树先进典型” 系列活动。我们还将开辟雷锋精神研究会专题网,广泛传播雷锋精神研究成果、举办学雷锋视频、征文展评等活动,搭建网上互动平台,不断增强学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学生中弘扬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和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广泛普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基本道德规范,通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参与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促使学生加深对社会的了解,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化环学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