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铭院长 学校围绕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合理、特色日益鲜明、效益持续增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科学谋划了“十二五”时期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学校“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点放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校园基本建设、信息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方面,在突出重点的同时,适当兼顾各方面工作。 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体系由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校园基本建设、信息化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7项子规划组成。我院认真学习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及7项子规划的重要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十二五”期间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研讨了学院“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提出了我院“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 我院“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目标:稳步发展本科教育,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理工交融、特色鲜明、学科专业优势突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质量优良,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在学科建设方面,“十二五”时期,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已经形成学校统筹领导、学院为主体、各职能部门有力配合的学科建设氛围。我院充分利用学校新一轮发展为学科建设提供的有利环境,以重点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建设为龙头,围绕“建设学术队伍、凝聚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平台”三大内涵,加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楚天学者”,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或到知名大学深造,为组建学科创新团队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凝炼学科方向和学科特色,积极申报化学工程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加强学科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意识,明确科技攻关重点方向,形成科研合力,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加强学科平台建设,积极申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奠定良好条件;进一步做好学位点的建设工作,力争申报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环境化学工程自主设置目录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启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博士点)申报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层次。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按照学科梯队建设要求,培养、引进学术名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着力培养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继续实施教师队伍学历、能力提升计划,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院所学习深造、访问进修;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制度环境。 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彰显特色和优势的办学道路,在搞好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我院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服务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的,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大力进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积极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大抓质量、狠抓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建设力度;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二五”时期,我院力争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等高层次标志性成果上取得更大突破。 在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方面,积极引进科研领军人才,凝练科研方向,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1-2个,建成高水平研究平台2-3个。积极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力争在科研经费总量、科研项目层次、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加强产学研,以武汉化工新区建设和武汉地区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加校企合作,拓宽应用研究领域,通过产学研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工程技术问题,提高学术队伍的科研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充分发挥化工化学学科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对外咨询服务,为化工、环保、材料等湖北省支柱产业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进一步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与水平。 通过以上方面的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把我院建成学科特色明显,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统筹发展,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质量优良,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学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