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大报告,深刻理解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者:曾琼娟发布时间:2017-12-25浏览次数:3771

江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陈禅友


     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改革开放有近40年的历史,“三农”工作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土地制度改革,包括经营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对推进规模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新型经营主体的培养,都产生了积极效果。从农业角度来看,粮食连续多年实现增长。从农民收入角度,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所变小,去年到了2.72:1,特别是扶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到2016年年底,贫困人口按照2010年的标准已经减少到了4335万。农业新产业、新业态都在不断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互联网+、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些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就业都起到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和问题。农村改革进入深水区,要啃硬骨头。下一步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到底怎么样开展?中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定位非常的高远。展望未来,还是要把农村农业发展起来,让农民也能够过上富裕的生活,这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从长远来看,怎样为农业农村农民谋一条出路?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非常深刻,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国家的现代化带来深远的影响,为“三农”,特别是农民,带来了希望。
     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物质需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营养安全、方便实惠的农产品和质优价廉、物美实用的加工制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二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要。不断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传承农耕文明,发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弘扬乡贤文化,讲好乡村故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三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生态需要。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尊天重地,道法自然,美化山水林田湖草,构建天人共美、相生共荣的生态共同体,打造望山看水忆乡愁的好去处,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新时代提出的“三农”问题解决方法具有更高的战略性、更灵活的策略性和更主动的姿态性。从“新农村建设”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党一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思路的再延续,更是党对城乡关系认识的理论升华。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下,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是全面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行动纲领。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和城镇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贯彻“协调”的发展理念,创新地将“乡村振兴战略”提高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战略高度,明确了新时代的城乡关系是一种双向互促的有机关系,为城镇发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我们党跨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产业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源头和不竭动力,是农业兴旺、农民富裕和农村繁荣的基石,产业结构优化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报告明确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学懂弄通做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把新时代新战略转化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要求,探寻农村发展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在总体思路上,按照“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的总体要求,以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为核心,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为基础,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组合供应链为关键,以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重点,促进产业兴旺和城乡融合,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在目标要求上,一要推动提质增效发展。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引导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降成本、补短板、强弱项,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二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把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引导产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技术集成、促进成果转化、建设人才队伍,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三要推动绿色引领发展,引导产业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建立绿色加工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休闲旅游,实现增效增绿增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在基本路径上,一要多业态打造,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产业体系,以加工流通、休闲旅游为引领,促进产业相互渗透和交叉重组;二要多要素发力,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生产体系;三要多主体培育,构建农村产业融合的经营体系,激发多种主体生机活力;四要多利益联结,积极发展合作制、股份制等组织形式,构建多种类型的融合模式,打造利益共同体。五要积极打造田园综合体,发展特色小镇。把种养殖业、绿色加工业、文化信息产业、流通旅游服务业和社区建设与发展紧密结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二)坚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新时代新作为的精神状态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成效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动力是双创,重点是产业,出路是五个融合。
     第一,落实政策引导融合。继续推动扶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效。扶持一批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产业融合发展主体。
     第二,创业创新促进融合。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企业主、科技人员等回乡下乡创业,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利用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渠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重点支持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乡村休闲旅游等服务业。实施“农村双创百县千乡万名带头人培育行动”,利用3年时间培训40万名农村双创人员和导师。
     第三,产业发展支撑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实现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和产业集群,促进农村产业优化升级。做优农村第一产业,发展绿色循环农业,推进优质农产品生产,优化农业发展设施条件,夯实产业融合发展基础;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支持发展初加工,全面发展精深加工,积极推动综合利用加工等;做活农村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流通服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宽产业融合发展途径。
     第四,公共服务推动融合。推进农产品加工投资贸易、展示展销、科企对接平台建设,加强政策咨询、融资信息、科研开发、人才对接等公共服务。创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基地),打造一批融合先导区和示范园。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建立一批乡村休闲旅游设计研究中心、规划中心、创意中心,加快构建线上和线下网络营销服务平台。
     第五,典型示范带动融合。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典型范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宣传工作。宣传推介一批全国农村双创典型范例、优秀带头人和企业家,以点带面,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蓬勃发展。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项任务,全力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坚持创新发展,推动农业融合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引领,发挥农业科教优势,培育经营主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农业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提高附加值和中高端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高端特色乡村旅游业、有机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研发生产具有地方特色、适合旅游消费、带动群众致富明显的特色旅游商品,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中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利民惠民新政策,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为提升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创新现代农牧业经营模式,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衔接。大力盘活村属土地、资产、资金,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双赢。
     (三)优先保护生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潜力和优势。我们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生态建设与生态治理同步推动,坚定不移动员全民开展国土绿化,推进农田林网等重大生态工程,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水污染防治,高标准实施好美丽乡村、美丽城镇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四)保障改善民生,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党的十九大强调,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我们要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强化政策落实,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使困难群众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进就业技能培训,强化就业信息服务,促使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主动外出就业创业。要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发展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同时,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群众性文体活动蓬勃发展。
     (五)强化党的建设,夯实乡村治理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四句成语。一是脱胎换骨,脱掉传统农业的胎,换成现代农业的骨。二是接二连三,接着加工业的二产,连着一群三产。农业除了搞粮,还可以搞饭、搞活、搞绿、搞生态、搞文化,除了卖农产品,还可以卖过程、卖体验、卖观感,有文化说头,有休闲玩头,有再来念头,有后备箱带头,有发展奔头。三是顶天立地,顶着高科技、市场、政策的天,立着三农的地。四是三生有幸,生产生活生态本身就是资源,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可以打包成两个产品,农产品和休闲农庄,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古朴村落为形,以创新创意为径,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动变运动,空气变人气,青山变金山,农房变客房,农产品变礼品,离城不近不远的地方,住着不高不矮的房子,吃着不咸不淡的饭菜,呼着不雾不霾的空气,看着不土不洋的演出,干着不轻不重的农活,泡着不冷不热的温泉,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关注您的胃,吃什么?关注您的肺,吸什么?关注您的眼,看什么?关注您的脑,学什么?关注您的手,玩什么?养眼养胃养肺养心养脑,慢吃慢喝慢睡慢过,把农业做成幸福的产业,把农村做成欢乐的家园,把农民做成致富而有尊严的群体。
     四、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城镇化率只有18%,到了去年,城镇化率已经是57.35%。城镇化已经成为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强大的动力。
     但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使农业现代化跟上这个节拍?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城镇化要不断地吸纳和解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城,但农村怎么办?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农民转移出去了,农村这一块要集约化、规模化、高端化,就像两条腿走路一样,平衡发展。换句话讲,农民要继续向城市转移富裕的劳动力,包括其它的资源,城里更多的资源要向农村倾斜,实现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将来整个中国的经济社会会更加协调。实际上就是希望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发展和农村发展更加协调,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将来老百姓可以在城市、乡村之间自由流动,农村跟城市一样美好,最终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有关农业、农村、农民三位一体的重大发展战略,它是把“三农”工作从更高的角度和城镇化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在城镇化发展的同时,让农村成为吸引城里人的地方,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让农业成为和工业一样强大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