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处 钱同惠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推动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武汉市正在努力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中心,一个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的大武汉需要的是人才。江汉大学作为一所省市共建的地方性综合大学,肩负着培养高层人才的重任。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响应武汉市“招才引智工程”,做好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深化与创新,改革育人模式、引智方式和招财形式,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必须加强校外导师队伍建设与改革。
一、改革育人模式
1.改革育人模式。我校探索科教、产教、医教、政教“四合一”的协同育人模式,采取内引外送相结合方式,培养了一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2.改革引智方式。学校积极探索“聘一个院士就带来一支国内顶尖的科研创新团队,聘一个主任医师就集聚一支大科室团队,聘一个高级工程师就引入一个企业研发团队”的模式;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校外导师队伍。
3.改革招财形式。培养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必须让研究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校外实践基地是学校育人的最好资源,为促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让引进的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已构建了一个促进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发展的激励机制。
二、改革方式探索
为推动校外导师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学校拟出台相关管理文件。这份文件出台前,研究生处组织了各研究生培养学院负责人赴临床医学、教育、控制工程等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校外基地开展调研,并与基地相关人员商议共同推进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合作建立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等研究生校外导师机制,并借鉴江苏大学、深圳大学、郑州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成功经验,围绕研究生校外基地的分级建设、考核办法、课酬计算、教学项目制管理等内容展开深入的讨论。11月,学校出台了《江汉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队伍及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意见》,完善了校外导师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激励机制。
为了规范人才培养决策机制,学校还组织每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点或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成立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指导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并通过明确校外导师的职责、权利及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明确学校和校外基地共建人才培养项目,建立了共享成果的机制。
研究生处定期召开深化改革专项推进会,配合学校改革督查。6月份,组织召开了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2017年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新增导师73人,其中校内导师73人,校外导师46人;至此校外导师人数达251人;学校将评选校外“十佳”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并在“研究生风采”活动中由校长颁奖。9-11月,研究生处赴16家校外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习采访校外基地导师工作情况,并制作了一部校外导师宣传片。
数家媒体对我校校外导师改革成果进行了报道:湖北日报刊登了一篇我校《江汉大学深化改革发展纪实》,其中一个章节“内外结合---以“不拘一格”广纳高水平校外导师”宣传了我校校外导师改革的成果。《中国研究生》杂志已刊登我校艺术硕士研究生戴湘文的获奖画作2幅。湖北教育新闻网上刊登了一篇《江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作者为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郑琦教授与校外导师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人类健康治疗研究中心高级研究院李建军联合培养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吴兆冠。
同行专家也对我校科教、产教、医教、政教“四合一”的育人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9月,我校在“2017年全国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涂文学副校长应全国教育硕士教指委邀请,作了“教育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及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的大会报告。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对我校“科教协同育人”的模式进行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种模式有效地促进了中科院和江汉大学的优势共享,合作共赢,对人才培养更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改革成效凸显
依托校外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新增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协同育人模式的培育和校外实践基地的支持下,学校2017年获省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位点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艺术学、教育学、文学、法学、农学和历史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位点学科分布结构达到均衡,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落实“院士经济”战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今年,我校又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续签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合作协议”,继续推进 “科教协同育人”改革。还聘请法国科学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为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聘了一个院士,带来一支国内顶尖的科研创新团队, 聘请14位中科院国家杰青、优青科学基金获得者;以才引才,从国内外引进60余名全职的青年博士博士后组成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科教协同模式已联合培养博士后7名、硕士研究生21名。累计合作发表SCI科研论文百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41项,中科院科技专项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1 项。其研究成果准备应用于“长江新城水系空间布局规划”项目中。
调动校外导师积极性,推动创新成果产出。聘了一个主任医师,就集聚一支大科室团队;聘了一个高级工程师,就引入一个企业研发团队,我们共聘请了251名校外导师。产出一批人才培养成果。
我校研究生校外导师武汉美术会馆张文胜馆长与我校导师共同指导的研究生戴湘文获2107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7第二届全国书画摄影家作品展金奖、2017首届全国青年漆画大展获最高奖入会资格作品奖,他的画作还刊登在《中国研究生》第11期杂志上;
我校研究生校外导师加拿大国家研究院人类健康治疗研究中心高级研究院李建军与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郑琦教授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吴兆冠发表的论文以江汉大学为第一单位全文在线发表于Nature《自然》子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道》,湖北教育新闻网报道了相关事迹;
我校校外导师湖北机场集团广告公司徐瑾与我校设计学院魏坤导师及所指导的研究生与合作设计的天河国际机场VI视觉形象项目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机场航站楼建设,该设计很好地体现了湖北地区地域特色、行业特性和国际化特征(见附件9)。已在《武汉晨报》上报道了相关事迹。
今年,研究生70余人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学科竞赛10余类,获奖20余项(见附件10)。突出奖项主要有2017年中国机器人大赛获得全国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湖北省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北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北省三等奖2项。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2017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3项,2017“中国凉都•生态水城”全国高校大学生微拍大赛三等奖1项,2017年度中央电视台“希望之声”英语风采大赛湖北省二等奖1项,第十四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1项,第十二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商业计划书二等奖1项,创新人才培养已见成效。
刘延东同志指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指示。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向课堂教学要质量,向社会要教学资源;把研究生送出校门,走进医院、企业、科研院所,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办学,学校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招办学资源之“智”与“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新时代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形势,我们要落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新时代承担新的使命。
2017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