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谋发展,创新实干凸优势——深入推进学校“国内一流”学科建设

发布者:李银霞发布时间:2022-10-12浏览次数:1600

研究生处  刘继延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高校建设进入新阶段,“双一流”建设为高校发展带来了释放活力、公平竞争、特色发展的良好机遇。2018年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高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为湖北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经过第一周期的建设,该学科整体实力水平获得较大提升,并于202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即将开启博士研究生培养。时值湖北省“双一流”建设进入第二轮建设的整装待发之际,如何深入推进该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从而助力学校建设高水平城市大学,为湖北省冲击“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整体部署做出积极贡献,是学校“十四五”时期学科建设的首遇赛点,也是构建高水平城市大学学科体系至要环节。

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总结20年学科建设历史和开展兄弟院校学习调研,我们认为,凝心聚力,创新实干,既是学校学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宝贵经验,更是后续深入推进一流学科建设进入内涵式建设快车道的有效路径。

一、凝心聚力发展

1.坚定党的领导引领学科内涵建设

在学科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党对学科建设工作的全面领导,通过以价值引领为导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统一建设思想,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以化工学科为例,近年来1个教工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光电材料与技术学院入选湖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生党总支被武汉市教育局评为“双创双满意活动先进集体”;学科11门课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2名硕士研究生获得湖北省“长江学子”称号。

后续“双一流”学科建设将持续深化党建工作对学科建设的领导,树牢价值引领核心地位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贯彻到学科建设各项工作中,指引学科建设的方向;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建设培养人才的中心环节,不断提升学科思想政治工作铸魂育人实效;始终坚持强化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价值示范作用,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中突出“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思政教育、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

2.凝练学科方向完善学科构架

以国家及区域经济重大需求为导向,凝练形成了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生物化工等5个稳定成熟的学科方向,在“爆炸反应工程”和“光电化学材料绿色合成工艺”等研究方向形成较为鲜明特色

学校学科建设历史不长,学科普遍存在基础薄弱、学科构架不均衡、优势特色不明显等共性问题,以化工学科为例,通过合校后建设,仍存在学科基础结构不牢固、特色方向有待充实等问题,后续将“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建设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夯实学科结构,尤其加强化学工程和工业催化二级学科建设,使其成为学科构架完善、学科发展均衡的一流学科,朝着“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持续前进

3.聚育高水平队伍形成人才高地

“双一流”建设以来,通过实施“引育并举”加大对“双一流”学科队伍建设的力度。现已形成了一支以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为领军,楚天学者、百人计划等省级人才为中坚,中青年博士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科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后续将聚焦“双一流”学科建设需求指向,努力建好学科队伍,可以通过以全职引进为主,继续大力延揽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依托重要平台和重大项目吸引汇聚学术领军人才和青年队伍,通过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和化工学科的建设,精准引进高层次人才;在加大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师资力量的同时,注重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育,使之成为学科队伍的后备军等举措“双一流”学科建设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聚集高地。

4.深化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协同育人是我校在建设“双一流”学科、培养层次人才中积累的重要经验,迄今化工学科共授予硕士学位人数200人,其中获得湖北省“长江学子”称号2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23名、博士后4名;共建有4个省级硕士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发表论文共300余篇,参加学科竞赛获奖48项,其中获得了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全国特等奖、“华为杯”第十一届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一等奖等奖项,2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研究生论文”。

后续,将继续拓展和深化协同育人成效从综合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着力构建由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协同培养研究生的支撑体系;进一步深化与华烁科技、天马微电子、湖北鼎龙等高新企业合作,通过建好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夯实企业导师全流程培养研究生等举措,搭建校企两协同模式进一步加强同中科院武汉分院、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协同育人,尤其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上,通过聘用中科院优秀科学家为兼职导师,引进优秀课程和课堂,共享大型研究设备等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合格高层次人才

二、创新实干凸优势

1.以产业需求为创新来源

瞄准产业需求发展学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优势不断凸显的宝贵经验。精细爆破相关工艺技术在川藏铁路、南海岛礁、鄂州花湖机场、两湖隧道等国家及省市重大战略建设项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应用在武汉沌阳高架桥一次性爆破拆除工程、华中科学生态城爆破拆除工程等一大批高难度爆破工程;柔性显示聚酰亚胺基板核心专利技术转让湖北鼎龙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并已建成千吨级聚酰亚胺浆料工业化生产线,相关产品已经在天马、华星光电等主流显示面板企业形成批量应用;开发柔性电池技术,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武汉柔电科技有限公司,已开始批量化生产,获得社会资本注资。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锚定科技强省目标,在原始创新上攻坚发力。后续“双一流”学科建设将紧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以光电化学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作为突破口,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进一步扩大关键技术突破成效着力解决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发展中的重大“卡脖子”问题;抓住“四新”建设契机,培育产生新工科增长点,加快在材料精密修饰、金属锂保护、聚合物电解质、高比能正极材料等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发展;积极申报建设共享型中试基地,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建成助推成果产业化、面向社会开放服务的重要平台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用一体化,激发学科的创新活力。

2.以平台建设为创新孵化器

    面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需求,“双一流”建设中学校围绕重大科学目标和关键技术挑战,搭建科研平台,共建有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工业烟尘污染控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10余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为科研及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后续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将通过持续推进省部共建精细爆破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业烟尘污染控制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提升学科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3.以体制机制为创新动能

“双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中,学校深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以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学校层面在学科建设的顶层设计、重大决策、资源统筹配置中的作用和能力,全面统筹全局规划与学院主体责任建设,全面统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和学科结构调整,全面统筹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层次、结构与质量,做好学科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度设计、引领融合,以及对学院相关工作的指导、协调和评估,同时进一步做好资源配置、对接服务等工作,充分调动学院在学科建设中的活力和动力。落实学院主体责任,通过实行3个责任制,即“学院主要领导”责任制、“一级学科”责任制和学科负责人、学位点负责人“二位一体”责任制,切实将学院在学科建设中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开展学位点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以“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和博士点建设为着力点,始终以价值引领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学科内涵建设,集聚优势,凝聚特色,加强学科队伍高层次人才培养,拓展和深化协同育人成效,不断提升承担国家重大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扩大关键技术突破成效,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使之建设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聚集、高水平科研和技术创新策源以及成果转化高地,充分发挥“双一流”学科的排头兵作用,为学校实现高水平城市大学建设目标贡献关键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