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设计学科新探索

发布者:李银霞发布时间:2022-06-10浏览次数:1297

设计学院曹琳

 

一、新时代的设计教育

设计学以设计行为为对象,研究设计创造的方法、设计发生及发展的规律,设计运用与传播的创新。所以设计是“强调多种学科知识交叉、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并重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设计渗透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设计源于生活,设计也在创新改变生活。设计推动了创意产业和工业制造的发展,在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大学也承担着设计教育的重任。

我们反观中国的高等教学,特别是设计类教学设置,依然还是沿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传统模式,当今天的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时,只传授单一技能的传统设计教育已不能适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没有办法解决今天社会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只有敢于挑战传统的设计教育模式,积极拥抱设计教育的创新理念,才能以新的姿态重新出发,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设计教育的改革之路。

新时代的技术变革、社会转型以及国际竞争压力对设计教育提出新的需求。“新文科”下的“新设计”要开环共融,实现设计学科的新思想、新内涵、新方法,通过设计实践、设计教育新路径的探索,实现“新设计”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切实提升设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新的时代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新文科下的新设计能够赋能城市、振兴乡村、提升产业、助力生态、引导健康、点亮生活,发展创业、创新文化......在设计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强调设计的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强调设计服务。所以我们要以设计应对全球的挑战,以创新驱动社会的变革。

设计学院秉承一个教育理念——设计为人民服务,抓住课内与课外两个阵地培养学生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规划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递进的三个培养阶段,用传统、现代、科技、艺术四个维度提升人文艺术素养。

二、设计教育的新设计

新文科要求专业课程重组,文理交叉,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知识扩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搭建适合新文科下“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框架,我们对国外内兄弟院校进行走访调研,专业艺术院校底子厚,培养的学生有扎实的功底。综合性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学定位新,培养的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些调研给我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带来很多新的思考:同济大学成立了新生院,完全打破专业的壁垒,实行大类培养;中国美术学院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的学科应用交叉与实践,让学生在专业的交叉融合中探索更深层次的设计语言;与我们合作办学的爱尔兰TUS,更是在课程内容重组,专业课与通识课融通中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这一切都是新时代、新文科带来的新设计教育的启示。

追求专业进步和为地方建设贡献力量,设计学院借鉴国内外高校设计学科的最新理念与模式,极力打造一个兼具时代使命、服务武汉建设的创新性、应用性、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需要探索人才培养,教学管理,育人模式等改革机制,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社会感知,设计素养等能力。

三、设计教育的三个培养阶段

1、大类培养(1-3学期)

今天的设计教育面临着艺术类的招生考试带来的弊端,艺考生以一种应试教育方式进入高校,这给我们的教学过程带来了很多问题。学生不懂什么是设计,我们需要在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给他们一种全新的知识理念和知识结构,这也给我们设计教育的创新提出新的要求。江汉大学设计学院实行大类培养,避免学生误选不喜欢的专业,强调设计专业的通识教育理念,实现博雅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合理对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一、二学期“专业通识课程”以必修为主,“综合素养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了三门与学院专业对应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一修读,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设计专业,为第四学期专业分流做准备。我们实行选课制,是希望给学生一次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对设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设计专业。

 2、专业培养(4-6学期)

专业培养阶段在每个学期均开设了《专业设计》。当学生在4-5学期以自己的本专业修读完必修课程《专业设计》和《专业设计》以及一些辅助课程、集中性的实践环节和知识能力拓展课程以后,可能会对未来的职业有了新的思考。第6学期的《专业设计》是选修课程。给学生第二次选择的机会,结合自身发展,在充分了解设计类专业的特点,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专业设计》,甚至是第7学期的《专业设计》。第二次选择是学生根据未来职业需求来进行选择。

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是设计学院的宗旨,我们希望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仅有专业的扎实功底,更要储备广泛的知识能力,能够有更开阔的视野。设计学院从第四学期开始修读的“知识能力拓展课程”包含价值塑造类课程、思维方法类课程,还有实践提升课程,共计33门课,72学分,学生从中修读16学分,占总学分比的11%。

3、多元培养(7-8学期)

7学期,设计学院每个专业要求拿出来一门课,或者是一个课程群,与其他的专业进行交叉实践,而这个交叉实践的形式直接体现在第8学期的毕业设计上。通过个性化教育发现每个学生的专业强项,但不能就此仅停步在本专业。多元培养阶段强调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第7-8学期的多元培养阶段,我们要把学生带入一个更广泛的学习领地,也就是要把专业知识能力推动到其他专业领域中去,促进专业融合,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课程设置

设计学院课程改革的任务是:调整和改革传统设计教育单一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重新构建符合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力争使学生具有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课程整合既要根据设计发展趋势,也要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编制,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教学与社会的联系。设计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每学期有一门6-8学分的课程贯穿,该课程融合原来多门课程内容,在保留传统学科课程若干相关联知识点的同时,将零散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门更广泛的、有共同领域的课程。该课程既可以提供整体观念,又有利于联系知识的不同领域。改变传统课程内容只重视单一技能表现和设计结果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修养,将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等发展联系起来,旨在养成学生用设计理论素养和实用技能服务社会的能力。6-8学分的课程由2-3位老师共同承担,大类培养课程和第七学期的选修课程,由不同专业背景老师组队承担。这类课程涵盖了原来的多门课程,通过这种方式整合课程的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从这种零碎的知识里面形成一个整体的学习框架。 

五、“壬”字型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新文科要求,我们重构设计学院人才培养框架。从大一到大四,低年级“大类”培养学生专业通识基础能力;学习中间的“知识能力拓展课程”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更宽泛的知识素养能力,这也是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高年级的多元专业融合培养学生宽广通用能力。如果把这三个“能力”用两短一长三条横线表示,贯穿这三个“能力”的竖线就是我们一直秉承设计知识能力的培养。这个人才培养框架结构形成了汉字“壬”。“壬”字型人才培养框架结构有深度也有宽度,宽阔的视野,融合的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专业范畴之外,勇于改变,善于思考,开拓创新,这是新时代所需要的设计人才。“壬”的甲骨文有孕育之意。而“壬”在天干的第九位,用作顺序第九的代称。九引申为“多”。设计学院“壬”字型的这种结构也表示孕育多元化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壬”字型人才培养框架需要靠四个维度支撑:

   1.传统。用课程思政提升中国古典美学境界,培养国家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开设的《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外工艺美术史》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于中华文化之美的认知,将国家文化的自信植根于心

   2.现代。通过课内外的实践环节以及参加各种比赛训练大学生投身科研创新的毅力和独立自主的意识。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敢于挑战权威,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创新思考能力。

   3.艺术。通过大量的选修课和综合能力拓展课程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在设计教育中,通过设计理论探索和实践,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能力及艺术的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提升高尚的艺术修养

   4.科技。科技为设计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促成新设计形成的出现,在设计教育中,通过项目的训练以及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设计现代技术的应用。以此成就丰富奇特的现代艺术。 

   新文科语境下设计学“多学科、多领域、跨文化”已经成为未来设计教育的核心。我们用“壬”字型的人才培养教学框架匹配新的知识体系和方法系统的构建,打造一个立体空间,学生在这个立体的空间里面,完成素质培养、技术培养和能力培养,而这个空间也正是学生成长的良好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