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处 舒细记
《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对科研管理服务工作提出了新的标准。贯彻全会精神,抓住历史机遇,勇于改革创新,端正学风,改进作风,搭上武汉疫后重振发展快车,为学校科技工作提升内涵做一些尝试和探索,切实增强科研自信,是学校赋予科研管理队伍的光荣使命。
一是加强学习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思想先行,行动才能跟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蕴含无穷智慧。党的十九大以来系列理论成果,是全党智慧的结晶。全面加强党的理论精髓学习领会,把教育为先、问题导向、讲求实效贯彻始终,以习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指导,坚持融于日常学,联系实际学,上下联动学,着力在思想认识上聚焦提升,在学用结合上拓展深化,确保认识上一致、思想上统一、情感上认同,达到行动上同步。
二是摸清科研底数,找准工作方向。砌墙先打基,高楼平地起。学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引进了院士团队、学术领军人才以及一大批青年博士,建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7个,组建了一批科研团队,入选湖北省“双一流”建设行列,各类科研仪器设备先进,科研场所持续改善,运行经费相对充足。科研工作具备了一定的跨院发展基础条件。但整体科研氛围不浓,平台综合效能相对不高,团队竞争力和影响力相对较小。科研特色不突出,缺乏标志性成果。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够,与建成高水平(国内一流综合性)城市大学还存在很大差距。问题即是机遇。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制约发展的症结,就能理清科研发展方向,打通管理服务新思路。
三是营造科研氛围,深耕科研根基。坚决摒弃思想上“马放南山”,行动上“刀枪入库”,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增强“我为江大舔砖加瓦”的平台意识和“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科研情怀。紧贴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集成创新,围绕“扩大科研基数、夯实科研基础、浓厚科研氛围”搭建“炳灵学术”交流平台,开展系列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树立科研典型、弘扬科学精神,激发科研活力,开阔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促进学院(机构)、学科及科研平台间的合作交流与交叉融合,营造浓厚科研氛围。引导更多力量投入科研,不畏艰苦、苦心钻研,深耕细作、协同攻关。
四是对接地方需求,破解发展难题。立足国家经济“双循环”大局,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共建、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锚定武汉城市圈打造,发挥武汉研究院智库咨询作用,找准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整合优化学校科技资源,发挥科研优势和特色,点面支撑、多点发力,号脉实体经济和新兴产业发展瓶颈,坚持上门服务、双向互动、协同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攻关,挖掘和发展新优势新特色,增强发展新动能。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科研产出。事不凝滞,理贵变通。科研骨干培养和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是一项前瞻性、持续性、综合性、系统性工程,非一时之力、一日之功能。探索常态长效的科研人才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促进科研新兵的快速成长,不断激发活力、激励斗志、凝聚力量。目前,学校正在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建立分类细化、因校适宜、导向合理的科研评价机制,促进科研产出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升。
为学作事,忌求近功。学校迎来“双一流”建设和申博重大发展机遇,站在国家重点实验室申报的关键节点,更加迫切需要高素质科研队伍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作为支撑,走开放自信科技强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