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学院书记 雷万忠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外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也成为重中之重,是新形势下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是中国高等教育迈进世界先进水平的必由之路,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化中外合作
当前,为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宗旨,为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人才培养国际化的意义突显,培养国际性人才也是江汉大学“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地位和水平相适应、在国内有影响有特色的高水平地方综合性大学”和“地方一流高校和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工作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树立先进的人才培养国际化理念,健全学校国际化办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
(一)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
江汉大学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思路,结合当前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具体目标和任务,以“树立大教育意识,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先进的办学思想,以扩大学生国际视野,形成国际性的学生群体为主,以促进学校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引进符合全球化需求的专业及课程体系为导向,以国际教育学院为对外交流平台”的国际交流运行机制,使国际化发展战略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加强中外交流与合作
学校大力探索并拓宽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和国际组织合作、与各国民间教育组织的合作、与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与权威研究机构的合作渠道。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运行和管理机制的建立,直接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师资质量不断加强,逐步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准,与更多的国外(境外)大学建立友校关系。
(三)鼓励出国留学
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是高等学校长期发展的过程,因此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更加广泛、实效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鼓励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大力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校际交流项目,积极实施“学生赴国外境外短期交流计划”,坚持开展“出国多语言培训”等。结合学校的学分制方案,确定中外友校间学分互认转换原则,使境内、外高校间培养模式接轨。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国际艺术和体育比赛、知识竞赛和科技竞赛、海外实训、短期科研合作和交流等各种形式的海外短期交流。
(四)拓展来华留学
国际学生的培养工作是学校国际化办学的重中之重,要充分认识到国际学生来华留学也是我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世界接轨的国际学生招生、奖学金资助和服务管理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整合学校特色专业,积极申办一批全新的、国际化的新专业或课程项目。目前国际教育学院分别与医学院、商学院和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合作,面向国际学历生开设了临床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和环境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与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合作,开设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总体思路和宗旨的,以体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特色内容的,中外合作办学班和对外汉语培训课程项目等。
(五)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
在教育部“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导下,培养高质量、高水准的国际教育学院国际范浓厚氛围,不断吸引外国专家学者、科学家、教育家来访,给学生讲学、演出,带来新的思想认识,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为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服务,不断建立健全国际性人才培养体系,营造一个“接受教育、共同体验、相互交流、协同探索、感受世界”的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
二、通过多种模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方式,完善国际性人才培养体系
(一)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国际教育学院主动适应教育对外开放发展战略,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为目的,营造成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实体教学管理部门。学院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和拓宽中外办学渠道,在人才培养目标、生源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以全新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为示范,带动校内其他教学单位办学管理的深化改革,完善国际性人才培养体系,使国际教育学院成为展示学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窗口。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国际化人才的教学计划就须要融入国际化成分,国际教育学院设立教学办公室和汉语国际教育教研室,认真研究学校教学计划,开展在文、理、工、经、管、医、艺术等各领域高水平的中外合作项目,促进学校的课程国际化和专业建设。研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及课程,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拓展境外优质教育项目,通过与不同国家的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全球高校合作平台,并积极和国外大学和企业签订学生交换或交流培养协议,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学生境外联合培养,学生直接受益于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学生不仅学习国外的课程,还可以到企业实习、实训,使学生有机会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商业和工程、技术规范,接触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
(二)积极推进中外合作项目
积极推进学校各种中外合作项目的实施,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开展“2+2”、“3+1”、“3+1+1”、“3+2”等多种形式的校际交流项目,合理优化交流的区域和期限,为国际人才的培养搭建平台。选拔学生参加中外合作学校交流生项目,这种文化体验项目有助于学生强化外语能力、培养国际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目前由国际教育学院直接组织实施的有日本大分大学学生交流项目、韩国大真大学学生交流项目、美国伯米吉州立大学/东北州立大学交换生项目等。
通过校际交流等多渠道组织学生赴境外参加各类长、短期实习实训,研修及中外交流夏令营项目,让学生走向世界,提升学生国际阅历、国际理解力和交流能力。在不断加强国际间合作办学力度的同时,尝试国外大学教师来校开设课程,学生选修该课程,可获得认可的课程,学生选修该课程,可获得两校认可的学分;或大胆尝试与国外教育机构及组织在境外办学,整合先进有特色的跨文化课程和项目,实施学历学位或非学历高等教育。
(三)不断加强跨文化课程建设
注重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和水平,加强跨文化课程建设,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生群体,设计特色外语培训课程和跨文化理解实践课程,通过这些项目借鉴国外合作院校的先进教学理念、优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标准、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同时结合中国国情、湖北省情、武汉市情和学校校情,通过有效地吸收外方资源,创造出既与国际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国际化校园文化环境,改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
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是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学生不出国门就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
(一)提高国际学生培养质量
积极扩大国际学生招生渠道和生源质量,通过发展来华留学教育建立一个向世界宣传和推介江汉大学的窗口。重新审视和整合学校现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积极参与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有选择地开展学历及非学历教育的教学交流与合作项目。大力开展多种短期中华文化体验培训项目,在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建立长期生源市场。通过设立各类奖学金吸引国际学生来我校留学,当前,在武汉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已设立“留学武汉”政府奖学金。当国际学生在校生人数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形成一股新生的力量,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成为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开展多元文化校园活动
为丰富中外在校学生多元文化校园生活,创立“‘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家’国际文化节”、“彩风饺子节”、“中外师生迎新晚会”等特色活动,展示各国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使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中西方文化相结合,缔造出开放和价值宽容的多元校园文化,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够感受到异域文化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素养。同时组织中外学生进行校际互访,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交流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际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建设国际化的校园环境,营造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氛围,改进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
(三)创办学生国际交流团体
在国际教育学院的指导下,目前已设立“彩风国际学生联谊会”,旨在为中外学生搭建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解世界文化,学会包容接纳各种文化,提高自身跨文化合作能力的优秀学生团体,并作为一个学校对外展示我校学生素质和精神面貌的窗口,参与校内外各种中外代表团接待或大型中外活动志愿者活动及一些中外学生共同参与的研发课题等。
(四)构建“国际校园”
借鉴一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经验,尝试通过相关中外政府、民间组织机构、学校周边外国教育机构及企业资源及支持,构建“国际校园”。国际校园的最大优势,是将学校现阶段国际化建设中所培养起来的具有用英语从事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教师凝聚起来,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声誉,也为学校实施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战略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与物质保证,带动学校整体的发展。
(五)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
通过中共武汉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整合学校特色专业,利用武汉市国际友城的资源,建设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作为一个融教学活动空间、文化体验空间、科学博览空间的综合性的体验基地。让国外友人更加了解中华汉文化,武汉楚文化,学习中国语言,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