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校“双一流”建设成果 切实推动学院转型发展

发布者:李银霞发布时间:2020-09-08浏览次数:1455

继续教育学院      叶冰

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5年8月18日,《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对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2017年1月,《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印发。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此后各省相继出台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国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继续教育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转型要求和更加繁重的改革任务,是机遇,更是挑战。“如何定位和发展新时代的高校继续教育,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科学认识高校继续教育价值的关键所在。”

一、深刻领会全面落实党对高等继续教育的要求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成人继续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武汉市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分互认与衔接”。

继续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最具开放性、灵活性、即时性和终身性。现阶段,继续教育必须最大限度地充分发展、不断提高质量,才能为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根本保证,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对照检查我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由于学校不同的发展阶段赋予我院不同的职能,目前尚未形成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建设目标。以非学历教育培训为例,我们尚缺乏组织文化、培训需求分析、项目设计和课程开发等核心能力建设。同时,还需完善培训管理评价指标,规范操作流程,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另外,转型所需的物质条件尚有很大差距。如培训基地的功能教室、会议室、活动室、培训宿舍等各类硬件设施同兄弟院校相比处于落后状态,培训经费管理和体制机制上还存在制度滞后等真空地带。

二、扎根武汉服务武汉寻求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学校提出要以促进继续教育与学科建设协同发展、助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宗旨,创新体制机制,强化规范管理,办学层次、效益和辐射能力稳步提升。非学历继续教育方面,以服务武汉发展、担当社会责任为宗旨,提升我校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探索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一年多来,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扎根武汉,服务武汉,回馈武汉市民,江汉大学积极创建武汉市民大学,推动以江汉大学为代表的城市型大学主动参与武汉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培养、职业技能提升、市民素质提高等相关教育服务,主动提供全体市民都能享受的社会公共产品,举全校之力全力打造能够提供知识更新、技能提高、文化修养服务的市民大学,为武汉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贡献力量。继续教育学院通过最具学校特色的教育资源、最为便捷的注册方式和相对普惠的收费标准,找准服务社会和发展武汉的切入点,创办了江汉大学武汉市民大学,并期望通过这一实践,为高等学校主动提供社会公共产品作出自己的贡献,形成江大标准,提供江大方案,展现江大气派。

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就市民大学二期建设工作专班毫不松懈,积极调研,慎审规划,六易其稿,并在学校领导带领下,走访了教育局等相关委办局,进行工作联系。我校市民大学工作被列入《武汉市2020年学习型城市建设工作要点》。疫情以来,市民大学班级群里讨论气氛浓烈,教师认真解答学员提问,学员们“停课不停笔”,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抗疫作品,讴歌抗疫英雄,反映武汉保卫战英雄事迹,其中有3幅作品入选国家美术抗疫专题展。

三、积极传播分享学校“双一流”建设成果

第一,充分运用新技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弯道超车”。在新的技术面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具备后发优势,能够在教育形态上有所突破。“继续教育要走出校园,融入行业、社区和整个社会,采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和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人们提供持续终身的学习机会,从而促进学习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推动形成“互联网+高质量培训”新形态,是当前许多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所采取的基本途径。不论是做好学历继续教育,还是开发非学历继续教育,新技术的运用都方兴未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快速满足社会和市场需求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第二,落实重点项目扩大学校影响力与知名度。地方高校由于所服务的地区和行业,有条件去争取一些地方项目,成为所在地区和行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争取承担地方各级政府的业务培训,承担相关行业和所在地区大型企业的职业培训,甚至承办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切实在学历、非学历教育方面聚焦武汉市重点发展行业,等等。这些领域将成为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服务转型的主要方向。

第三,以培训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按培训需求切实改善新型培训的物质条件和硬件设施,持续改善继续教育办学条件。但是,没有特色培训项目,不围绕科研成果转化,这些建设的效应发挥不出来,离转型发展的要求会有偏差。我校继续教育在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推动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方面,必须以项目带动科研成果转化,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进展开展培训,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建设一流的培训师资数据平台并实行动态管理,继续教育的师资逐渐从校内推进到全社会,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对于加强继续教育师资,乃至促进本校教师队伍整体提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同时,继续教育自身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尤其要加强学习研究与业务内训。具体可从以下四点着手:其一,构建适应继续教育质量观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规范,积极探索地方高校继续教育新体制,增强办学活力;其二,实现师资和管理队伍的重组和优化,构建以提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培训质量与特色效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管理队伍及办学拓展与服务队伍;其三,建立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同时加强队伍的学习研究与业务内训,重点提高队伍的项目研发能力、业务拓展能力和办学服务能力;其四,挖潜学校继续教育办学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平台与资源融合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继续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

第五,以服务社会定位形成品牌优势。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目标就是帮助我国高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补足我国高校的这一短板。我们高兴的看到,重点高校的品牌优势逐渐形成。但是,一花独放不是春,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步伐不能停止。因此,打造布局科学合理的培训新格局,巩固长线项目,定期推出重点项目,是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我校而言,特别是要深度挖潜学校学科优势、校友资源优势,建立继续教育师资库、课程库和学员库,借学校“双一流”建设东风,加强与国内外办学单位交流与合作。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和拓展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和领域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如何化压力为动力,采取符合自身实际的转型举措,是每一位继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在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那些反映了继续教育共同规律的理论和经验,防止关门主义的倾向;又要避免生搬硬套,不顾我国情况的教条主义倾向。我们相信只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紧抓机遇,顺应趋势,继续教育的转型发展一定会开拓出新的局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