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进高校图书馆建设发展

发布者:李银霞发布时间:2020-05-25浏览次数:1354

图书馆杨雄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这一重要部署与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重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条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文化建设是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应自觉运用制度力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高校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是高校育人的土壤,也是高校创新的基石。一所高校能不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取决于它是否拥有了优质的文化,以及文化所迸发出来的正能量。而图书馆作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和重要传播媒体,应在文化繁荣兴盛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责无旁贷地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挥其重要作用。

    1、坚定文化自信,倡导全民阅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自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一个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心,没有文化的繁荣,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国家在文化发展中保持强健的心理、坚守自我、知所趋止、顽强进取的精神定力与顽强韧性所在。坚定文化自信,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释放出创新创造的巨大文化潜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构建起充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先进文化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图八位老专家的回信中讲到“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希望国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再立新功。”

全民阅读推广活动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承担着推广阅读、传承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图书馆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全民阅读素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阅读品牌的引领作用,利用经典名著等文献资源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以“读者”、“学科”为向导,以“用途”为选书目标,帮助读者精准找书,实现图书信息的精准定向传播和图书增值,对促进全民阅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文献是资源,空间也是资源。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公共文化空间,以空间为载体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高校图书馆利用新媒体、新载体弘扬传统文化,既顺应时代步伐,又迎合大学生需求,建设多样化“悦读”互动体验空间,营造全新阅读环境,以互动体验的形式突出学校专属的文化特点,发挥图书馆既有优势,深度融合资源、技术、服务,完成空间建设,并通过人、媒体、内容的充分互动,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2、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运用大数据,助力国家治理和学校建设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是国家治理的重要依据,需要依托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图书馆可以运用大数据协助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建设机构知识库,打造学校一体化科教大数据中心。作为学校知识中心的图书馆,拥有海量的文献知识大数据,丰富的知识数据组织和管理服务经验,要在数据收集与管理方面与学校科研、人事、教学等部门形成数据互联互通,让大量基础数据发挥利用价值,同时避免数据重复建设。建设机构知识库,打破数据孤岛效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职能,为服务学科建设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支持。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在融合发展的新形势下,采购资源不再是传统图书馆唯一的选择。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新环境下,图书馆的工作不仅要做好资源采购供读者使用,促进知识传播和创造,而要更加关注机构内部产生的知识资产,并向全球传播,加速知识服务转型。

大数据时代读者对知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知识服务行业形成了知识大融合的趋势。知识融合内涵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对多元数据的集成整合,还包括对数据使用方式、服务方式的融合。在全球知识大融合的形势下,建设一体化大数据中心,成为大数据时代读者消费升级的必然要求。

建设一体化科教大数据中心,不仅包括全学科知识大数据,还包括教学科研业务过程大数据和用户行为大数据,在科研、教学、学习过程中为师生提供服务,同时在过程中搜集并沉淀大数据,为学校决策咨询提供知识服务。

    3、强化共享理念,履行服务社会职能,构建终身学习服务保障体系

“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向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致贺信,“为增强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成果共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也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要“发挥资源和专业服务的优势,开展面向社会用户的服务”,并将这一点作为其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服务,是社会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实现社会融合,维护社会正义,特别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支持性服务。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扩展公共获取信息和资源,提升公民信息素养,借助当前“互联网+”与新媒体信息传播渠道,主动搭建与社会大众的沟通桥梁,为地方群众提供终身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机会,培训教育和就业所需的新技能,消除信息贫困、教育贫困。

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高校图书馆必须肩负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努力在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中传承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增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和吸引力,才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