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 蒋国勤
我们党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98抗洪精神,汶川抗震救灾精神,无不是在艰难险阻、攻坚克难的斗争中凝铸而就的,这些伟大斗争磨练了党的坚强意志,丰富了党的思想财富,强大了党的精神力量,铸就了党的精神丰碑,是伟大民族精神的生动绽放。
一、“ 抗疫精神”的内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在这场重大抗疫斗争中,展现出一种伟大的“抗疫精神”,是对先辈们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弘扬。其一,迎难而上、救死扶伤的精神。疫情发生后,医护工作者、基层工作人员、志愿者深入最危险的一线,面对疯狂病魔,承担巨大风险而英勇战斗、救死扶伤。其二,团结高效、无私奉献的精神。短短十余天,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拔地而起,高效的执行力、强大的组织力令世界惊叹!其三,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精神。这次疫情防控中,基层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下层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拧成一股绳,果断行动。挨家挨户地毯式排查、登记,网格化管控,想群众之所想,解决人民之所需。其四,高度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本次抗疫所展现的中国精神的核心精神。这次疫情不仅给中国人民,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在共同的敌人面前,中国人民正同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努力,从中国发端的抗疫精神,也已经超越国界和民族,上升为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践行“抗疫精神”—-基层在行动
在重大疫情面前,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践行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时候;越是危机关头,越是考验共产党人信仰信念的时刻。面对来势汹汹的病魔,各行各业的党员干部心系百姓安危,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把人民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是危机关头对党员干部是否坚守岗位、靠前指挥、靠前战斗的现实考验。
首先,群防群治是优势,党建引领是灵魂。面对疫情,体育学院党委迅速部署,各支部积极响应,党员身先士卒,几乎不到一天时间,布置完成党员干部包干江大园社区各楼栋的排查,先后有30余名教师响应组织号召,主动请缨下沉基层,工作一直持续到5月上旬,最长持续时间达3个月,先后有多人受到社区表彰。他们切实践行初心使命,落实党员带头,做到了有组织有纪律,有头绪有条理,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其次,党员干部战“疫”中勇担重任。关键时刻对党忠诚、为党分忧、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责任担当。疫情防控关键期,体育学院党员干部表现出应有的政治本色,勇担重任、敢于冲锋,义无反顾。如年轻教师刘明进驻方舱医院也不畏惧,毫无怨言,出色的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全体在汉教职工积极响应学校召唤,踊跃参与到学校临时隔离点学生宿舍的搬迁。
三、“抗疫精神”是“化危为机”的新动力
这种“抗疫精神”,就是“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阐释,是鼓舞和激励人民奋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伟大民族精神的又一次精彩迸发。
首先,将“抗疫精神”内化于心并转化为强大的内生动力。通过内化,让这种精神在每个人、特别是青年学生内心扎根,让这次疫情不是成为全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是转化为促进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将“抗疫精神”外化为行动并转化为强大物质力量。应将全民抗疫中凝聚和展现的精神积极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更加奋进,更加敬畏自然、更加珍惜人民的团结,更有爱国情怀……。通过外化为行动,在抗疫精神指引、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
总之,以抗疫精神作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坚强支撑。历史已经多次充分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经受一路风雨,而始终屹立并最终走向复兴,正是这种精神给予大海般力量的支撑。伟大的“抗疫精神”正在绽放,我们要将这一精神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实践和面临的风险挑战结合起来,将这一伟大精神落实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