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体系刍议

发布者:李银霞发布时间:2020-04-22浏览次数:1325

生命科学学院      肖静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体系是指为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而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它是由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理论指导体系、治理结构体系、治理制度体系和治理执行体系等组成的系统。其中治理理论指导体系是解决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问题,治理结构体系主要解决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主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问题,治理制度体系主要解决如何保障治理结构有效运转,治理执行体系主要解决治理方法和治理效果的评价问题。

一、将治理理论和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相结合,构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理论指导体系

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与中国国家治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并随着阶级的消失而消失,是“最强大的、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工具。它操纵着国家机构来承担社会的公共职能。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指导下,中国先后经历了国家统治阶段和国家管理阶段,十八大后开始进入国家治理阶段。习近平指出,要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他认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习近平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形成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行动纲领。这些重要论述构建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内涵。治理理论和中国的国家治理思想相结合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也成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将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相结合,构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治理结构体系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外部治理是指为实现民办高校党建科学化,民办高校与政府、社会、市场等利益相关者通过指导、参与、协商等方式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外部治理中,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党委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的直接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它们提供政策规定和业务指导,检查、监督工作落实情况。无论是外部治理还是内部治理,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党委始终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它代表中国共产党行使领导权和监督权。社会组织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提供土壤。一方面为党建工作治理提供生长环境,帮助其开花、结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另一方面评估党建工作治理的成果是否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在社会大环境中能否茁壮成长。市场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补给人才和物质养分,同时检验党建工作治理效果是否满足市场需求。在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党委、社会组织、市场三个主要外部治理主体间,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党委始终处于领导地位,社会组织和市场按照党委要求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提供各方面支持和监督。

民办高校内部治理是指为实现民办高校党建科学化,投资人与学校师生等利益相关者在责任、权利和利益上形成相互制衡与激励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内部治理中,学校董事会、监事会、校长、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与学生会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治理主体。其中董事会和监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和监督机构,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董事会和监事会是否将党建工作治理纳入学校工作整体规划是党建工作治理成败的决定因素。校长是董事会的最高执行者、学校行政工作的最高决策者,也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的最大支持者,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动上他都是党建工作治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的最高学术机构,承担着全校学风建设的重任,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学生的学风建设又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学术委员会是党建工作治理的直接参与者。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会是党委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它们履行着教育、服务和维权等职能,是学校民主管理的主要抓手,是党建工作治理的主力军。应将将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相结合,构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治理结构体系。

三、将制度的科学性与制度的执行效度相结合,构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制度体系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制度体系是整个治理体系的核心。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制度的科学性是指党建工作为适应社会发展及高校客观环境变化的需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不断对理论政策、组织结构、领导体制、运行机制、社会基础进行调整,使党建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它要求党建工作制度既要符合客观规律,又要体现系统性和可行性。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制度在设计上注重制度的系统性,整个制度体系无论从顶层设计到底层操作、无论从制度出台到制度执行、无论是实体性制度还是程序性制度等都是配套的、关联的、连续的;在制度的内容上,应强化针对性、操作性和成效性。应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制定党建工作法制制度,重点建设好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它们是整个制度体系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特征的制度。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制度的执行效度是指党的制度执行落实后实际所达到的能够解决制度目标问题的程度。它是检测党建工作效果与制度内容的吻合程度,如果工作效果与制度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提高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制度的执行效度必须首先提高制度的公正性。其次要提高制度执行者的素质。重点提高他们依靠法律制度和规章制度从事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总能力。此外,要营造良好的制度执行环境,为制度执行提供坚实保障。

四、将治理方法与治理文化相结合,构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执行体系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不仅需要理论、制度和方法作保障,同样需要治理文化的支撑,这样才能实现价值理念上的契合。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教育和道德的手段推进党建工作治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治理的精神支柱。可以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党史的红色资源等教育方式,武装师生的头脑,激活师生的红色基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使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

夯实法治文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建工作治理。一是强化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党员干部既要按照法律规范和法治精神依法办事,又要提升对法律运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思维技巧,同时在依法办事中要体现法治精神的公平正义。二是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方法推进党建工作治理。通过制度约束党员干部的权利,并建立责任追究制;通过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对违纪师生分别给予党纪、法律或行政处理;建立党建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运用经济手段将绩效与部门或个人的利益挂钩。三是建立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民主监督机制,逐步实行党务公开。

彰显以人为本的文化内涵,运用服务方式推进党建工作治理。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做好党建工作。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围绕人的全面发展,为师生办实事。三是畅通民主渠道,运用法治救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师生合法权益。四是建立考评体系,督查服务成效。明确服务的主体责任、主渠道责任和主人翁责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服务体系,细化服务内容,实施服务效果绩效评估。

此外,还要注重网络文化软实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党建工作治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网络话语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收集、分析、利用大数据,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所思所想,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