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感动江大人物”候选人事迹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13-03-22 10:55:24浏览次数:2783

法学院 赵立新

传播爱心 服务社会

 

赵立新,男,中共党员,法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他治学严谨,关爱学生,注重教育方法创新和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新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融入知识学习过程,教学效果良好。其中经济法课程被评为江汉大学精品课程。他每年坚持课外指导学生科研和社会调查、法律服务等实践教学活动,经其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连续多年获得湖北省优秀学士论文,所指导的暑期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成果丰富,多项成果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或获奖。在他的倾心指导下,江汉大学义务法律服务社获得“江汉大学‘十佳’团队”,“武汉地区有影响力社团”。

他突破重重体制障碍,发起创办了湖北省首家民办专业社工机构、华中地区唯一一家实务创新基地――武汉楚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他任劳任怨,牺牲寒暑假和周末休息,常年奔波于武汉三镇指导一线服务工作,协调合作关系,疏导员工工作压力和不良情绪。面对财政经费保障不足困难,他经常拿出自己积蓄,垫支工作经费和社工薪酬,以保证服务正常开展,维护社工权益。他的敬业、爱心、责任与奉献精神感染了每一位社工,也感动了合作伙伴。目前累计受益人群已过万人,被中国新闻社、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湖北电视台、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中央、省、市领导也多次莅临机构活动现场,观摩指导工作。

 

机关党委 吴菊珍

德艺双馨乐耕耘

 

吴菊珍,女,中共党员,现任校党委统战部部长。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近30年,先后获得省优秀青年教师、市优秀党务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校“十大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串串荣誉的背后,凝结的是她对学校工作的深情和付出。她用智慧和汗水开创了统战工作的新局面,主动作为,全心投入,热心为各民主党派、统战团体和党外代表人士服务,倾力为他们打造参政议政平台,精心组织各类统战活动。她任职以来,学校统战工作蒸蒸日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获得省、市多项荣誉奖励。

  尽管行政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但她始终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她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获得武汉市中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校优秀教学质量奖等多项奖励。主持和参与了8项省市级课题的研究;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公开发表了20多篇论文,并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中,教学相长,形成自己个性魅力的教学艺术。

  她视校如家,只要对学校发展有利的事,不管分内分外,她都主动去做。她曾做过心脏手术,又患有严重的腰锥间盘突出,不能过度劳累,但工作中,她不仅从大局出发,统筹规划、部署安排、对内对外联络沟通;还总是着眼于细节,实践操作,亲力亲为,率先垂范。有时下班后和休息日里,她还留在办公室加班,夜深时,合衣在办公室将就一晚。她就是这样,勤勤恳恳,一心为校,乐于奉献。

她性格开朗,平易近人,为人师表,德艺双馨,深得同事和学生的喜爱。无论是担任书记,还是担任统战部长,她都经常与教师及党外人士交流谈心,嘘寒问暖。为帮老教授住院治疗,她到学校落实有关政策,跑医院10多趟;为送发病的患精神分裂症学生就医,她午夜时分才返家……她就是这样待生如子,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以致很多毕业多年的学生都很感念她。

 

外国语学院  陈凯

学生良师 教学能手

 

陈凯,男,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获得湖北青年教学能手,武汉优秀教师称号。他教学效果突出,学生评教优秀,多次参加各级教学竞赛,成绩显著,2012年获得了第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英语专业组)全国总决赛一等奖,湖北赛区特等奖;第三届湖北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高校外语组)三等奖。

  他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成果突出,2010年他指导曹雪春同学获得“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全国特等奖。

  他常年从事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教学,教学工作量饱满。他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理念。其《商务英语》课程作为第一批参与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校级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近年来主编、副主编专业教材10部;主持、参与纵向部、省、市级教科研项目5项;主持横向人文社科项目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重要及核心期刊论文多篇;指导校学生科研项目1项。

任大学英语部主任以来,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精益求精,不计个人得失。履行本职工作职责业绩突出,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及管理研究。如:全面实施了我校大学英语分类分级教学模式,使更多学生能够享受更优化的教学资源。.科学调整了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从2012级新生开始,《大学英语》课程分解成了《大学英语读写译》、《大学英语口语》和《大学英语听力》3个系列课程。深化了我校大学英语自主听力学习模式,完善了测试体系。省内专家组对我校“大学英语‘2+1+1+X’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进行了专家鉴定,获得好评,并获得了我校教学成果特等奖。

 

附属医院赵鸿声

大爱无疆 医者仁心

 

赵鸿声,男,附属医院中青年骨外科专家,副主医师。201012月受上级委派,前往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加入由湖北省医疗专家组成的援疆医疗队。在援疆工作期间,他以精湛医术,奋斗在援疆医疗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参与接诊和急诊达2000多人次,成功开展各种手术200多例,抢救危重病人60多例,实施急诊抢救手术40多例,开展外科新技术5项。他的足迹遍布博尔塔拉的卫生院、社区、敬老院、边防部队营房等地,他无私奉献和敬业为民的精神得到新疆各族群众的爱戴。

  当年50岁的赵鸿声医生,家里五位老人需要照顾,其中95岁祖母体弱多病。可一听说有援疆的任务,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主动向组织提出申请。

  他牢记使命为培养一支扎根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高素质骨外科专业队伍,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坚持每天查房,分析病情,将多发病的诊疗规范与临床思维传授给当地医师。

  在援疆的日子里,遇到急诊或求援电话他总是冲在前面,采用新技术,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痛苦,为彻底改变当地传统的落后医疗手术作出了贡献。他开展了一批新技术、新项目,不仅填补了地区空白,也极大地造福了当地广大患者。如肩关节脱位在当地需要麻醉下几小时才能复位,他采用自创手法不用麻醉只需半分钟即治愈,受到当地各族群众广为称赞。

  他还身体力行利用休息时间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为广大农牧民讲诉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知识,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下乡医疗服务。他关心病人,多次募捐捐资达数千元,并亲手交给一贫困哈萨克族多发骨折病人800元,多次受到当地群众称赞。

赵鸿声,这位毕业于武汉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说:援疆使自己得到一次人生的历练,懂得了大爱无疆、医者仁心的内涵,领会了忠于人民、奉献自我的深刻含义,使我终生受益。

 

体育学院 陈明权

俯首甘为孺子牛

 

陈明权,男,中共党员,体育学院体育器材保管员。他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韧劲,坚守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不畏风雨,三十七年如一日。

  他常常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陈叔”,被同行尊称为“江北第一勺”,因为最让人敬仰的当数他手上的那把勺子了,任何赛事,只要是画白灰线,陈叔一上场,卷尺、角规、图纸等都可以省略!他自幼学习体操,有着过硬的体操专业知识,对于器材管理、体育比赛场地管理与规划,陈叔自有一套!不用丈量设备,他用肉眼就能测出场地设施是否标准。

  这种水到渠成的功底自然也是他30多年坚守换来的成果,他是名符其实的湖北省场地管理规划专家,曾多次参与湖北省体育场地的施工及验收工作,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评价。他曾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 、“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全国田径大奖赛”等大型赛事的器材管理与调配工作。

他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埋头苦干,只为坚守心中的那份不变的信念,默默为师生服务。为了保障大学体育课的正常开展,他经常顶着烈日更换篮筐、球网、刷油漆。场馆管理工作没有寒暑假,没有双休日,经常会接到紧急任务,这样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干就是三十七年。他时常告诉学生:在做事情上精明一点,在做人上“苕”一点!这份看似有些“苕”的理念,传递了人生无私奉献的真谛。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汪聪

与病魔艰苦抗争

 

汪聪,男,中共预备党员,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学生。

  他出生于一个并不富裕的工人家庭,十岁那年不幸患上糖尿病,从此与病魔开始了艰苦抗争。他每天必须注射四次胰岛素,但并没有被命运吓倒,依然笑对人生,在困境中挑战自我。

  他乐观面对生活,朗诵比赛、羽毛球赛、辩论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身为班长,他主动关心同学,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为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不懈努力。他说,“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只是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项‘打针’的工作而已,我也不想让大家知道我有什么特殊。”

他刻苦学习专业文化知识,勤于思考,善于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课外学习积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先后参加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蓝桥杯”软件大赛、“计算机验证码的智能识别”等科研创新赛事和项目。他认真努力的态度,坚持不懈的精神,最终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曾获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华南赛区三等奖”、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校三等奖学金,以及“校优秀学生干部”、“校优秀团干”、“校优秀学生”等多项荣誉。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吴明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吴明,中共预备党员,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

  20128月,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化学领域权威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讯》(2011年影响因子 6.169)发表论文Double plug and play templates technology for photo controllable drug release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s(译:基于双“即插即用”模板技术制备的光控聚电解质多层膜药物释放体系)。本科生能在如此顶级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实属罕见,《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

  2011年他在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973项目和我校学生科研项目的共同资助下,遴选进入我校光电化学材料与器件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参与相关学生科研工作。刚开始接触时,有过迷茫甚至想过放弃。前半年的探索屡屡失败,没有任何突破,但他依然每天痴迷地站在实验台边不断地思考总结、查阅文献和改进实验方法。他经常从早上7点忙到晚上9点直至学院关门才回寝室。 历时一年半的磨砺,他终于看见了曙光,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测试数据。兴奋不已的他反复测试了多次,最终完成了基于双“即插即用”模板的光控释放平台项目。

科研之路纵使艰辛与孤独,但是“吴坚持”毅然踏上了这条道路,不断进步与超越。如今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科院研究生考核初试,明天对于他而言一片光明,因为他一直在路上!

 

继续教育学院  薛存旺

科技创业 奋斗不息

 

薛存旺,男,中共党员,继续教育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

  他学习认真刻苦,成绩名列前茅,自学考试通过率100%,并且以机试满分的成绩通过了计算机二级考试。2010年,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他创立了“远见科技”工作室。远见科技小组一直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开发研制了智能小车、智能马桶、智能窗帘等很多有价值的新发明。尤其是电脑无线水温监控系统,在农业大棚和温泉等领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并申请获批了国家专利,他撰写的该项成果论文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中国科技纵横》上。

  他获得的第二项专利是智能汽车电瓶充电机。2012年元月,当他第一次接触到汽车电瓶充电机时,就对它的原理产生了浓厚兴趣,为了研究其中的原理,他拆了几十台不同厂家生产的充电机。经过多次失败,终于设计出了智能化水平较高、退货率较低的汽车电瓶充电机。目前,山东海润电器厂、河南三友电器有限公司、昌明电机厂、河北宇航充电机厂等5家企业已经与他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并被海润电器厂将其作为出口的主打产品,在迪拜设立了一个销售部。

奋斗永无止境,当别人将羡慕的目光投向他时,他的目光又聚焦在自己的下一个目标,那就是做中国智能家居的引导者。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余丹

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

 

余丹,女,中共党员,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

  她因为品学兼优获得“校长奖学金”,自愿捐出这10000元奖金成立了“余丹奖励基金”,用于资助大一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目前,该基金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奖金的颁发,2011级学生中共有5名学生受助,每人1000元奖励。今年还将在2012级学生中在选出5名学生。“余丹奖励基金”是学生自己的基金,虽然奖励数目不多,发放次数不多,但彰显了同学间的友爱、互助、鼓励和信任。

  她参加了201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并取得了湖北赛区一等奖的成绩,2010年申请的《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通用型触摸屏》科研立项顺利结题,其撰写的《论高校学生兼职辅导员效用》论文被国家级期刊录用,申请的《节水延迟阀》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她还积极申请学院学生兼职辅导员岗位,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配合辅导员老师工作,落实好“一年级工程”的各项制度;在班级里,作为班干,她积极带领大家并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团结同学,在学子中树立了良好的威望,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余头”。

她说,以前,不论学习还是生活,我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竭力地帮助,今天,我用校长奖学金的奖金来帮助别人,是对这四年来帮助过我的人们最好的回报。

 

医学院 杨奕夫

奉献自我 砥砺青春

 

杨奕夫,男,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偶然的机会,他在公交站牌上看见“血库告急,急需AO型血”等字样,学医的他深深知道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性,毅然加入到了义务献血者的行列。他坚持每半年献血400cc,目前已经累计献血2400cc。相当于人体身上一半的血液。有多少人让他悠着点,有多少人劝他别献太多,可每一次他的回应都是笑。这份笑意,只有他心里最明白:那是传递爱心的医者职业操守。

  他还参加了贵州支教团,前往西部山区开展支教活动。代表学校参加了湖北省大学生防艾创意策划大赛,在支教过程中,利用闲暇时间开展防艾宣传活动,不厌其烦地为村民答疑解惑。

在敬老志愿者活动中,也总是能看到他的身影。他在社会福利院,利用手风琴,经常为老人们弹奏《茉莉花》、《夕阳红》等熟悉的乐曲;利用专业知识一边为老人按摩推拿,一边和老人开心地聊家常。这些点点滴滴都成为他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说,爸妈也已年过半百,想提前积累一些照顾老人的经验,这么多年来父母含辛茹苦,悉心照顾自己,我应该好好回报他们。

 

医学院 许晓利

为医学实验教学无私奉献

 

   许晓利,医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员,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主任,曾获2011年江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她从事人体解剖学教学工作近二十年。作为一名女同志,在长期与有毒、有害物质及各种尸体接触的解剖学教学和实验工作岗位上,她刻苦钻研,扎实工作,无私奉献,承担有《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等6门课程的繁重教学任务。作为教研室主任,在工作中她以身作则,吃苦在前,任劳任怨,尽心竭力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2008年为了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她积极联系购买人体尸体标本,暑期标本到校,她带领大家不顾天气的炎热、不怕刺鼻的气味,一具一具检查并搬运到实验室中。

     2009年在人少课多任务重的情况下,她想尽办法,充分发挥科室同事的力量,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

2011年她组织教师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对实验室中的尸体标本和甲醛污水进行了处理,清理了18具严重破损的尸体标本。

     解剖教研室作为3个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接收站之一,还额外承担了接受遗体捐献的任务。对于这项特殊任务,她组织召开会议,宣传动员大家统一认识,接受任务,并代表教研室向社会公开承诺,24小时电话不关机,不论寒暑节假,保证12小时内赶到现场。3年来已经接受灌注捐献遗体32具,大多数是在假期、深夜工作。

     她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喜爱。曾被学生网上评议为“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第二名,在SCI和重要期刊发表学术研究论文6篇,曾获江汉大学优秀教学质量二等奖。

 

生命科学学院李珂

环保卫士 大爱无疆

 

   李珂,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担任班长及2012级生技(1)班带班干部, 多次担任湖北省各等级桥牌比赛裁判员(志愿者),曾获2010年新生学术成果奖、2010军事技能训练优秀学员,2012年在毛里求斯参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志愿者工作45天。

    他是将信念付诸行动的环保卫士,从小学时担任湖北省“环保小卫士”到数月前只身远赴非洲担任“世界环保志愿者”,他一直致力于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012年,他加入了AIESEC(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他跨越了半个地球,只身来到了这个印度洋的小岛上。从此,在毛里求斯的农业研究局、环境气象站、垃圾回收厂各个环保机构,多了一个中国青年的身影。在他和他的志愿团队的坚持努力下,他们得到了越来越多来自当地政府和学校的支持、关注与配合。他们一步步的努力给遥远的印度洋彼岸悄然带来了改变。

    在毛里求斯,他结识了一位为了帮助弱势人群奋斗一生的老人。那位老人组织当地的失业妇女和问题青年回收废料做成手工艺品,出售后给需要的人以帮助。他得知后,毫不犹豫的加入到了这一行列中。只要一有时间,他都会去帮老人做宣传,联系买家,制定方案……临走前,老人的一句“你是维系毛里求斯与中国友谊的纽带”让他热泪盈眶,那一刻,他感到无尚光荣,因为他代表的是伟大的祖国,爱国热情从未有过的强烈,所有的艰辛、误解化为了欣慰和自豪。回国后,他又着手在网络上联系更多的志愿者继续为毛里求斯的环境保护而工作。

    他一直在用行动践行青春的使命,诠释无私的奉献,他朴实的言语、低调的行动掩盖不了万丈的豪情、坚定的信念,环保卫士大爱无疆,志愿之光照亮世界的事迹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卫生技术学院   田静波

满怀热忱 引领学生前行

  田静波,卫生技术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员,曾获2012江汉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2012卫生技术学院年度人物・单项奖-指导竞赛奖、2009卫生技术学院优秀教师。

  作为卫生技术学院护理系儿科教研室副主任,她辅导4名学生参加全国首届助产技能大赛分别获得全能及单项二等奖和三等奖。那段时间里,因住城郊,每天早出晚归,在发烧、嗓子红肿说不出话的情况下,她仍然一边打点滴,一边指导学生训练;她以顽强斗志感染教育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顺利参加比赛并获奖。

    作为一直承担一线教学的教师,她主动承担多门跨学科课程,先后讲授过《儿科护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健康评估》、《人体发育学》、《临床疾病概要》等课程,并担任《儿科护理学》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辅导工作及助理医师考试考官工作。

    她教学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设计新颖,注重改革,课件规范,语言生动。2012获得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她参与教学改革,其课题《问题式教学查房在儿科护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获得了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立项,并已经在高护专业、高级助产专业的教学中实施。

    她积极参加针对教师及学生的各项调研活动,参与新版教学计划的修订及教学大纲的编写工作,及儿科病例的撰写及儿科实训室设计方案的编写。她积极参加科研工作,参与科研课题2项,撰写核心、国家级、省级论文3篇,主编、参编5部教材。

    作为民盟盟员,她还积极参加学校、民盟的各项活动,献计献策。她一直在教学一线,工作热情饱满,在分配教学任务时,她总是勇挑重担,将最艰巨的任务留给自己;她为人正直,做事干练,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将荣誉让给他人;她工作态度端正,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双语教学。她还担任了班主任,所带班级在各项活动中名列前茅。

 

 

 

艺术学院 华美幸

奔跑在感恩路上

  

    华美幸,艺术学院兼职辅导员,2012年获“校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2011年获“国家励志奖学金”。

    在她8岁的时候,父母就因车祸离开了人世,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并没有将她打倒,而是告诉她更要坚强的活下去。养父养母的抚养与爱护让她不再成为无依无靠的孤儿,乡政府和社会福利院的资助是她继续走下去的信念。

    在学校里,她是综合办值班的小干事,是班里的宣传委员,是团委学生会的秘书长,是学院的兼职辅导员,无论多忙,她从来不喊累,也没有想到过轻易放弃,因为她知道这成长历程中的来之不易。每当遭遇挫折的时候,她只要想起那句“要争气”,再难也会背上包袱继续前行。因为她知道,现实让她不能游戏人生。深夜里当别人沉醉梦里时,她还在埋头写稿;休息日当别人逛街玩乐时,她还在奔走于各种兼职来赚取生活费;假期里,当别人流连于秀丽的风景区时,她深进沂蒙山区支教,希望能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她说“我做的所有,不求回报,但求报恩。因为当我有难时,别人都来帮我;当有人需要我时,我定会义不容辞。”

        她参加了艺术学院科研团队901工作室,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到山东、江苏和湖北各地进行民间遗产的考察,她是一名孤儿,但在学校浓郁的人文氛围中成长,她从自卑怯懦的小女生到乐观坚强的学生干部,华美幸完成了自我蜕变,而如今她又在新的征程上静静绽放。

 

人文学院  曹亚北

真诚服务 奉献青春

 

  曹亚北,人文学院201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现任学生会副主席、校团委宣传部学生负责人。曾获2011-2012年校长奖学金、2010-2011校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及校优秀学生团干、优秀志愿者称号、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一等奖、汤尤杯“十佳志愿者”、湖北省辛亥灯展“优秀志愿者”。

    他的感动,埋藏在大学经历的一点一滴。他是文艺青年,以热烈的文字点燃爱校情;他是学生干部,以踏实的工作感动同学;他是志愿者,以志愿服务精神奉献着青春。

    让更多的人认识他,是因为《江大赋》。他用8小时在火车上写下的《江大赋》洋洋洒洒千余言,写出江大的前世今生、十年风雨。该赋旁征博引、辞采华丽,以骈偶形式将江大的历史沿革、人文底蕴一一道尽,所展现的江大精神引人共鸣。《江大赋》引来众人转载,楚天都市报、长江网等媒体相继采访报道,人民网、中国日报网、中国教育信息网等数十家媒体竞相转载报道。

    作为学生会副主席,他依托校团委宣传部建交流平台,办学生刊物,成立学生会兼职记者团,构建宣传工作体系;又在分管的纪保部建立活动反馈制度。他在校团委配合团委老师完成《学团简讯》编辑工作。认真负责的他,兼顾着各种繁杂的工作,他的乐此不疲,让同学们甚为佩服。

    作为志愿者,他曾和林丹等世界冠军在同一舞台上领奖。2012年,他通过筛选成为汤尤杯志愿者观众服务组负责人,在世界瞩目的赛事中展现江大学子的面貌。最终他得到组委会各方面的一致认可,脱颖而出成为“十佳志愿者”。两年来他参加志愿者活动21次,他作为武汉市志愿者代表参加“武汉长沙南昌城市青年论坛”。作为青年,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是他从事志愿者工作的思想源泉,他要用自己的奉献感动更多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琼

平凡中书写非凡

 

  刘琼,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党员,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

  生前,她宽厚、谦和,对事业的热爱、专注,为同事所称道;为人正直、实在,幽默风趣,带给学生欢笑,为学生爱戴。201299日凌晨,罹患癌症的老师还是那样平静而从容地走了,终年44岁。

    她很勤奋。工作中注重科研,主持课题多项,参加编辑著作几部,发表了多篇有分量的文章。2009年坚持攻读武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而就在两年前被确诊为癌症时,仍没有放下手中的笔。一次部门例会上,她提出“我现在还不能回校工作,但是可以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患病期间还参加编辑一部著作,发表论文。

    她很善良。当学生迷惘于知识的歧路,她旁征博引,细心引导;当学生失意时,她慢语轻言,热情鼓励。 

    她很乐观。当病魔无情地摧残时,她仍然非常乐观。20115月,经过手术和化疗,与病魔进行坚韧的斗争后,年底,她出现在办公室,是那样的平静和从容,可能她已预知到一切……

    平凡的刘老师,书写着非凡的人生,那般精彩,那般动人。她是可爱的老师,善良的老师,勤奋的老师,独特的老师,生动诠释着一名精心钻研教学与科研的教师的师德与师道,让人敬重、为之叹服,永远勉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后勤服务保障中心周信国

校园里的“美容师”

     周信国,中共党员,后勤服务保障中心物业服务部花房职工。

    “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2002年新江大合并组建,因为工作需要,他放弃了25年的汽车司机工作,开始了他十多年的没有双休节假日的花工生涯。他自学花卉种植技术,十年来,在人员少、任务重、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共培育花卉50多万盆。

    他精打细算,为学校节约购置土方、肥料、设备等经费近百万元。他自己动手捡煤渣,拾砂石,填平花房场地并修建花房西门一条3多长的马路。开垦种花面积1800平方米,整理花卉场地1998平方米。为了节省土方经费,他利用闲余时间组织人员在三角湖边取土。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每人一个扁担、两个撮箕、一把铲,一步一滑地来回于坑坑洼洼的田梗上,整整20个工作日,共挑土近30方。他利用自己的电焊技术焊接温床、大棚等设备,将学校仓库的物品变废为宝,自制养花工具,养花技术愈来愈精湛。建校伊始,花卉品种不足6种,而现有品种53种以上,成活率均高达90%以上。

    他是一只勤劳的蜜蜂,几乎365天都围着花朵团团转,无论酷暑严冬,从不间断。每天,他除了要负责花房近3亩的花卉培植外,还负责管理修剪盆景240盆,学校行政楼、校医院、师生活动中心、图书馆等28处花卉的养护和管理,保证了学校23个花器和4个景点花卉常盛不衰。

    暑期,他经常在40多度的高温下,每日浇灌花卉两次,每次在校内巡回近5公里,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恶劣天气时,就在花房值班,以防影响花卉生长。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生命,他用汗水浇灌,用爱心呵护,十年如一日,他不仅美化了校园,改善了师生学习工作环境,也让我们知道平凡中见伟大,点滴中见真情。

 

离退休工作处  吴克平

用镜头传递美与感动  

 

    吴克平,高级实验师,中共党员,曾获2003年、2008年江汉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他用相机真实记载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摄影作品常被摄影网和刊物登载。退休后,他把摄影镜头更多地对准武汉市井风情和平民百姓,背着10多斤的摄影器材,骑车行走于大街小巷,专注地捕捉着反映武汉市民特色的瞬间。

    去年在汉正街采风,吴老师被一个拉扳车的中年男子所吸引,经仔细观察其劳动过程,他发现男子在装满一板车货物后准备拉动时,在猛然发力的瞬间,形体极具美感,吴老师精准地拍下了这瞬间,于是就有了那张广为传播的“板车哥”照片。照片体现出一个贫穷而不失志、位卑不自悲、铮铮铁骨、顶天立地的堂堂男子汉形象。当天,吴老师主动与“板车哥”攀谈,了解到他生活的艰难,被这个善良朴实,用自已的勤劳和力量撑起一片天的“板车哥”深深感动,并立即拿出200元钱给他。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让吴老师想给予“板车哥”实实在在的帮助,光靠个人的力量不行,他决定把照片传到网上,让更多人了解“板车哥”的生存状况,让更多的人帮助他。照片一传到网上,“板车哥”供女读书每天工作12小时的故事立即引起网民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而吴老师和“板车哥”也成为了好朋友,在众多媒体报道后,“板车哥”受到各方关注,并进入了一家物流公司工作,孩子的学费也有了着落。爱的力量是无穷,爱在感动中延续着。2012928荆楚网刊登了吴老师撰写和拍摄的《板车哥上班首月工资3000  全部捐给北大苦学子》的通讯报道,板车哥的爱心行动得到社会各方的赞许。

    他用镜头发现美的瞬间,传递爱与感动,使更多像“板车哥”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群众得到帮助。

 

 

外国语学院匡  钰莹

平凡如蚁   追逐梦想

 

  匡钰莹,中共党员,外国语学院2010级法语本科班学生,曾获2012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12年校优秀学生标兵、2012年卡西欧杯法语精英挑战大赛三等奖、2012年校积极活动分子奖、2011年武汉市政府奖学金、2011年校优秀学生二等奖学金、2011年汉阳区优秀青年志愿者、2011年校先进个人、2010年校新生奖学金。

  她来自农村,是一名贫困生,她暗暗树立了这样一个信念:要像一只蚂蚁那样,哪怕再渺小,哪怕前进的步履再缓慢,都要努力执着地往前行。

    她勤奋学习、专业过硬、全面发展,走出学校,展示了江大学子的风采。

    201110月,匡钰莹追随着优秀学长的脚步,参加了武汉大学法语口译队的选拔,荣幸地成为了5名队员中的一员。她十分珍惜这一得之不易的机会。两年来,匡钰莹冒着严寒酷暑,从江大到武大,参加每周一次的队训和寒暑假的集训。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来回要倒换4次公交车,在公交车上站立3个多小时。集训路途艰辛,并没有阻挡住她求学的脚步,她坚持全程参加了武汉大学法语口译队的全部课程训练。回到学校,她还坚持每天两小时进行高强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201212月,第三届卡西欧杯法语精英挑战大赛上她沉着冷静出色发挥,获得了三等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全国性竞赛场上,展示了江大学子的风采!

    她在刻苦学习的同时,也勤于实践,积极为同学、班级、学校服务。作为校团委的一员,她积极参与组织校园内各种大型活动,并与同学一起创建“魅影法语社”。她先后获得武汉市政府奖学金、汉阳区优秀青年志愿者、国家励志奖学金、校积极活动分子奖等奖励。

 

 

 

商学院 张鑫龙

心怀感恩   播撒阳光

 

     张鑫龙,商学院2010级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先后获2011年度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2011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11年国家二等助学金、2011年江汉大学校三等奖学金、2012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12年江汉大学校三等奖学金、2012年商学院昱申翔奖学金。

    他身患白血病,但却自强不息、积极向上,在学习上名列前茅,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积极奉献,曾获2011年度“中国大学生新东方自强奖学金”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长江日报等媒体以《白血病大学生笑看厄运做义工》为标题对他的感恩励志典型事迹进行了报道。

    由于身患白血病,2007年进行完骨髓移植手术后,给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了一大笔债务。但家境的艰难和病魔的折磨,并没有磨灭他对美好生活憧憬,他依然带着乐观的心态和真诚的微笑行走在前行的道路上。他对将来有着清晰的规划:“大学毕业后我想进入IT行业,从事与计算机相关的工作。”

    作为班级生活委员和心理委员,他的工作赢得了同学们的一致称赞。虽然身体不便,但班级春游、秋游、派对、运动会等活动上,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尽管他的额头上常常渗出密密的汗珠,但他是在各种活动中笑得最灿烂的那一个。他积极参加社团和志愿者活动,并成为武汉市红十字会志愿者注册成员。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他参加新洲地区残联服务活动,处理日常工作和帮残疾人办理残疾证。社会实践让他重新定位了自己的目标――毕业后在慈善机构或非盈利机构工作一段时间。

    尽管生活非常不易,但他阳光般灿烂的笑脸、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及对他人无私的关爱,诠释了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