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办学模式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者:test27发布时间:2011-12-12 12:34:10浏览次数:1389

 

李尧

1.江汉大学 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武汉,430056

 

摘要:根据社会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与多家中外资企业合作,对机械类专业学生进行了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这就是实行“双元制”和“3+1”的办学模式。为做好这方面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表明,这些办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些办学模式对培养 “双师型”的教师队伍也是一个好方法。

关键词:双元制    3+1   卓越工程师   办学模式

我国教育部在2009年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2010年批准了全国61所高校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人力资源优势[1]。而如何将学生培养成卓越工程师是很多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机械类专业的学生为试点探讨“双元制”和“3+1”的办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缩短工科学生毕业后在企业的磨练时间,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1、办学模式的种类

所谓办学模式是指一所学校为适应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需要而建立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格式规范。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可以形成各学校的办学特色。

关于办学模式,国内绝大多数都是传统型的办学模式,即学生在校按照教学大纲学习理论课,经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最后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答辩,最终完成全部学业。这种传统型的模式的很多不足之处是有目共睹的,在此不多赘述。

3+1办学模式

所谓“3+1”办学模式是指:在学生的四年学习中,前3年,学生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各课程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同时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在第4年,根据专业培养方向,学生在相关的企业里进行生产实践并完成毕业设计和答辩[2]有些高校曾经尝试采用这种模式,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未能继续实施。

“双元制”办学模式

“双元制”模式原是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是指:一元是职校,一元是企业,双元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时间比例一般为3241[3]。我们实施“双元制”模式时,安排学生在校学习三个月,然后到德资企业实习三个月,再回到学校学习三个月,然后再到企业实习三个月,以此轮流进行。这种模式对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学生的工程能力,缩短学生在企业的间隔期具有很大的帮助。“双元制”培养模式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学院与企业之间在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方面的协调,使学生能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双元制”模式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解决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的处理方法和工作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团队中的行为方式。

2+2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有二种情况:一种是国内低层次的学校与国内高层次的学校合作,低层次学校的学生入校后学习两年,达到高层次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后,学生到高层次学校继续学习两年;这样学生可以同时获得二所学校的文凭。第二种情况是境内与境外学校的合作,双方互相承认学分,学生可以获得双文凭。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

2三种办学模式的实践

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我们对以上三种办学模式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索。

3+1办学模式

我院实现这种办学模式时,首先对原有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了调整。我院机械类专业现行教学进度安排中,学生在第7学期课程学习较少,第8学期基本没有课堂教学,主要是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及毕业答辩,而且第6学期课程也不是太多。这使我们可方便而又有效地将第7学期课程提前按排至第6学期完成。同时,我院和企业协商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以强化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为重点。通过对教学计划的修订,使松散的教学过程更为紧凑。

实施 3+1”办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合适的企业愿意合作。合作的企业应该有鲜明的行业特点和明确的发展规划,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的文化理念和管理体制。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成长个性,要有足够多的企业参与这种模式的培养,便于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散至各企业,每个企业安排的学生数量以26名为宜,这是考虑到一家企业安排的学生过多,学生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串岗,找自己的同学聊天,影响企业的工作状态。另外,选择合作的企业在空间距离上不应离学校过大。由于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和工作的时间较长,难免出现一些问题;空间距离小,便于教师能及时给予解决。

我校地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有1000多家企业,这给我们开展“3+1”办学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针对我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人才的特点,我院选择了武汉赛尔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武汉斯摩摩汽车模具有限公司、武汉神光模塑有限公司、武汉华盟模具有限公司、武汉昊邦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武汉精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武汉奥泰克模具有限公司、武汉聚鹏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武汉德昌工贸有限公司、武汉东江工贸有限公司、汉口机床厂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同时,我们还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生的指导教师,以便加强管理,帮助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目前,这种“3+1”的培养模式,我们已经进行了三年,并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双元制”办学模式

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在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协商引荐下,与德国斯图加特双元制大学和在华的德资企业蒂森克虏伯公司、西门子电器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合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我院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班级选拔了25名学生组建了“双元制班”,开始了这种办学模式的探索学生以12周为单位交替地在学校学习理论课程、在企业参加实践工作技能培训,从而在实践能力训练和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平台上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对探索高校与企业在工程师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地方高校工程师培养的新模式有重要意义。

2+2办学模式

为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探索中外联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新模式,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与德国伍伯塔尔大学,2010年与凯泽斯劳滕大学开展校际交流项目,以“2+2”模式合作培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高级专门人才。该模式秉承教学+科研+企业三位一体的理念,借助伍伯塔尔大学和凯泽斯劳滕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学科优势及其长期与众多德国企业良好的合作项目与合作关系,为工科领域的学生在企业实践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自2006年以来有4届共近80名学生通过选拔考试去伍珀塔尔大学和凯泽斯劳滕大学学习。

3、“双元制”和“3+1办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1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双元制”和“3+1这类模式的培养,学生有较长的时间在企业,这样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的各个方面的工作,学生对企业的运行、管理、工艺及产品类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对专业方面有了更多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的方法与态度,学会了与人沟通,教育了学生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2提高了学生的毕业设计的质量

过去,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第8学期进行。在这学期里,有的学生要备考研究生和进行考研的面试,有的学生要找工作,耗去了大量的时间,严重影响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进行,造成毕业设计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甚至不能按时完成基本的毕业设计工作;做毕业论文的学生,一般要在实验的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当实验工作或实验数据不足或有问题或失败时都没有时间重做和补充,造成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下降。现在实行了“双元制”和3+1”培养模式,学生做毕业设计的时间较长,即使学生找工作和考研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仍有时间完成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完成的毕业设计题目均是企业的真实题目。通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学生都能较好的完成毕业设计工作。学生也得到锻炼,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事实上,经过“双元制”和3+1模式培养的学生,其毕业设计时,绘的零号图纸一般都4张以上,且设计错误和绘图错误也少;未经过“双元制”和3+1模式培养的学生,其设计错误很多,绘图能力明显较差。

3培养了“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现在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相关工作经历,对现行企业的运行、管理、生产及技术更新不了解,课堂教学只能是按教材照本宣科,脱离实际。经过“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教师也面临着相应的挑战,我们也要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到企业工作和学习。由于有了这一模式,教师也参与其中,这给了教师认识企业,了解新技术的一个平台,对于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整体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

4加强了“产学研”的结合

学生在企业中实习,教师也参与管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企业有技术问题也愿与教师沟通,教师也能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便于教师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5解决了实习经费的不足

以前,学生在企业实习四周,需交企业一定的实习费用,加上交通费和住宿费的上涨,学生的实习经费严重不足。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后,企业不但不收取实习费,还为学生提供免费住宿和免费午餐。同时,企业还每月给学生一定的生活补贴。有效地解决了实习经费的不足。

6就业能力加强

采取了“双元制”和“3+1办学模式,学生的动手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锻炼和提高。很多学生还没有完成毕业设计就被所在的实习企业留用。很多企业慕名而来,要求与这样的学生见面并当场录用。事实上,学生挑选工作单位的范围扩大。

结束语

我们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学生采用“双元制”和“3+1”的培养模式做了一些实践探索,总的情况来看,通过这些办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动手能力、专业素质、就业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吃苦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尝试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是有益的。它是强化学生工程实践,提高专业能力和社会认识能力,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有效途径。今后,还需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对运作方式进一步探索、实践,并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 田齐,杨娜娜,中国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国新闻网,2010.6.24

[2] 李尧等,应用型高校“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26

[3] 高育奇,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721

教育部资助项目,批准号:09YJA880055